郭晓冉:毕业季“富游”不宜提倡
毕业季的钟声响起,旅游市场的热潮也随之涌动。各大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纷纷推出毕业游主题线路,迎接这一特殊时期的旅游热潮。据最新统计,“95后”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出境游,他们的毕业旅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穷游”,而是更倾向于“富游”。他们的父母也大力支持,预算在4000元至5000元的人数占据了近五成。这一趋势在凤凰网的报道中得到了印证。
毕业季的“富游”现象引发了两大担忧。它可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物质奖励常常被用来激励孩子达成目标。过度的物质激励可能会让孩子们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失去自我驱动的能力。毕业季的“富游”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对于这些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高中生来说,没有了父母的物质激励,他们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沉迷于享乐,忽视了学业,等到毕业季才追悔莫及。
“富游”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对于即将成年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而不是自己的收入。这种“富游”现象可能会让他们形成虚荣心理,追求奢侈品消费。一旦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当的手段来获取资金,甚至违背道德底线。最近曝光的新闻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旅行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花费的多少,也不在于距离的远近。孔子曾赞许其弟子曾皙的春游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雾雩,咏而归。”这是一种朴素而纯真的乐趣。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准大学生而言,“穷游”也许比“富游”更有意义。他们可以通过“穷游”体验生活的艰辛,学会珍惜和感恩,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让他们在旅行中收获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毕业季的“富游”现象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和消费观念,让他们在旅行中收获真正的乐趣和成长。我们也应该鼓励他们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会自我驱动,为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