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控烟”为何新增1500万烟民?
上海无烟立法培训背后的控烟挑战与深思
随着“上海无烟立法记者培训班”的举行,控烟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姜垣透露,尽管过去五年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吸烟率却仍然纹丝不动,更令人痛心的是新增了1500万吸烟人口。这一消息如重磅在控烟领域激起层层涟漪。与此关于控烟效果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奇趣动物、未解之谜或许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但在控烟这个问题上,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各地的控烟条例或禁烟规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甚至自条例出台以来,尚未开出一张罚单。《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一年多来,仅有少数违规者受到处罚。北京实施的被誉为“最严控烟令”的措施,在七个月的时间里,尽管动员了数万卫生监督人员,罚款金额却显得微不足道。这种局面不禁让人质疑:我们的控烟方式是否需要反思?
控烟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源头治理无疑是最佳选择。让企业、专卖店关门大吉的设想显然不太现实。财政税收、人员就业等问题暂且不论,庞大的烟民群体恐怕也不会答应。当前的控烟条例有些“围魏救赵”的味道。如果执法不力,这些迂回策略只会让控烟局面更加失控。
北京控烟条例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尽管执法主体多元化,包括专卖、工商、市政市容、公安、教育等部门都要履行法定控烟责任,社会组织、场所经营者、产品制售者及个人都对控制吸烟负有法律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似乎还是卫生监督所单打独斗。再加上某些公共场所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劝阻消费者吸烟,控烟条例的落地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事实上,面对控烟尴尬局面,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努力,更是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既然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从国家层面对控烟进行立法,全国一盘棋地推进控烟工作,必定能够扭转当前“控烟失控”的尴尬局面。毕竟,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福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