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坤:“未成年”不是犯罪的“免死金牌”

生活趣事 2025-07-07 10:28www.198978.com天下奇闻怪事

河南教师李志超在街头看到四名青年当众小便,出于制止,却遭到暴力反击,导致多处骨折,伤情被诊断为轻伤二级。此事经警方立案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些青年在民警赶到现场后,竟然围住警车,自称是未成年人,似乎想用年龄作为护身符。

我们眼中的未成年人,应是稚气未脱、不谙世事的孩子。一些孩子的内心却不知何时被暴力的种子侵蚀。他们心理扭曲,充满戾气,将“未成年”这个年龄的定语变成了危害社会、为所欲为的“免死金牌”。李志超老师的遭遇让我们对那些走上歧途的未成年人扼腕叹息。

这些打人青年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素质极低。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令人不齿的行为,说明他们已经丧失了羞耻感。他们的这种行为并非天生,相信他们的父母不会教育他们可以随地大小便。这种行为的产生必然是受到了不良“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即使他们是孩子,也需要有人像李老师那样站出来进行引导和教育。

当李老师仗义执言后,这些青年非但不听劝,反而对他大打出手。甚至在警车出现后,他们仍不知悔改,毫无羞耻地自称是未成年。这让人感到困惑,他们在犯罪时是否考虑到了法律?在接受惩罚时,却想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些孩子似乎将未成年身份当作“免死金牌”和“尚方宝剑”,肆意践踏法律的红线。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犯罪要趁早”的荒谬言论,法律在保护孩子成长的也需要对这些行为进行规范和修剪。

我们并不反对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但不应让这种宽容变成纵容。有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14至16岁年龄段的犯罪比例在逐年上升,且已突破50%。这表明未成年犯罪正在逐渐低龄化且愈发严重。国家需要有“猛药去疴”的决心,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父母和学校更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把法律的保护转化为对犯罪的预防,从源头和思想上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

未成年人就像正在生长的小树,需要呵护,更需要修剪。宽严并济才能更好地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98978.com 奇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轶事,奇谋网,奇闻异事,世界奇闻怪事,天下奇闻怪事大全,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