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考试才子唐伯虎竟曾经作弊
古代的科举考试,一场关于智慧与诚信的较量,其严格程度不亚于现代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行为,考场规矩如临大敌,考生们的“装备”也大有讲究。
在南京地方志资料的记载中,古生们的标准装备包括了手提灯笼、书箱、食品等,而最特别的莫过于胸前挂着的卷袋。这个卷袋,蓝布制成,承载着考生的梦想与期望,用来放置试卷笔墨。即将建成的博物馆内,除了科举书籍、试卷等珍贵文物,还将展示大量考生的装备,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诗书气息的古代。
考生的考试过程被严格的时间安排所约束。开考前一天下午,考生需静卧休息,以待夜晚三更时分,考场放头炮,标志着考试的开始。考生梳洗吃饭后,进入考场外等候。考场规则严格,五更开始出题,考生看题后开始答卷,一直要答到黄昏时才放出一部分考生。这样的过程持续数日,直至考试结束。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古场实行了糊名制和誊录制。考生的姓名被封闭,考卷由八百多个人用红笔重新誊抄,这就叫做“朱卷”。明清的科举安检十分严格,对考生带入场的物品规格有着明确限制。一旦发现作弊,后果严重,轻则取消读书资格,发配边疆,重则面临牢狱之灾甚至丢掉性命。
尽管有严厉的处罚和规矩,古场作弊仍然屡禁不止。考生们想尽办法夹带考试经文,包括将经文藏在衣物鞋袜里,或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随身物品,如文具、食品、蜡烛等都被用作夹带。在嘉定科举博物馆的藏品中,甚至有一件普通的棉布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地用蝇头小楷抄写了64篇文章,令人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古场也有“准考证”,上面写清楚考生的名字和体貌特征。考生需要找人证明自己的身份才能进入考场。清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考场须知,明令禁止“”入内。古场按照千字文的顺序给每个小考场命名,以确保考试的公正和秩序。
古代的科举之路充满了挑战与考验,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诚信的考验。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考生们必须严格遵守规矩,用实力证明自己。这段历史,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古代学子们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