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已经七十多岁的白起?他
白起:战国名将的悲壮落幕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永恒闪耀。白起,这位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统帅,便是其中之一。从小热爱兵法,研究战争案例的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秦国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伊阕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时攻陷楚都郢城,更是在长平之战中重创敌军主力,为秦国赢得了近八十座城池。他的神勇无人能敌,被封为武安君,成为秦国的顶梁柱。
白起的辉煌生涯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他被赐死于杜邮(今天的陕西咸阳)。这位曾经辅佐秦昭王、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为何会遭遇这样的结局?
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他幼年时期,曾经历位争夺的波折。而在其执政时期,秦国的国力日渐强盛。他听从范睢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任用白起为帅。英明果断的君王为何会在后期杀功臣?这其中原因复杂。
白起军功卓著,名望过高。他的威望甚至盖过了秦昭襄王,这是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愿看到的局面。在封建社会中,君主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白起的威望过高,难免会让秦昭襄王感到威胁。
秦昭襄王担心白起会在自己死后造反。再加上白起是秦宣太后的人,难保不会引发外戚当权。当时白起抗命不遵,秦昭襄王为了保江山永固,不想让他为他国所用,于是赐剑命他自刎。
范睢的煽风点火也是白起被杀的原因之一。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的势头已经压过了范睢。作为丞相的范睢自然不甘示弱,他在秦昭襄王面前煽风点火,加速了白起的死亡。
在权力的游戏中,白起似乎成为了帝王权术的牺牲品。他的忠诚和贡献被权力、猜疑所淹没。当白起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郸的战斗时,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为由,赐剑让白起自刎。
白起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权力、人性的弱点面前,即使是伴君如伴虎,也难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白起的离世,是战国时代的一个悲剧,也是历史的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