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要走出野蛮生长状态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进入备战状态,直播带货行业这位市场新贵也跃跃欲试。近期公布的数据却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销售盛宴敲响了警钟。据统计,全国直播相关投诉举报数量已高达2.19万件,其中直播带货的投诉占比近六成。
直播带货行业的人气直线上升,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更是大放异彩。预计未来几年,其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甚至达到2万亿元。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诸多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售后服务不到位、用户维权困难等问题愈发严重。
在这个“双十一”,井喷的消费需求和市场交易将进一步暴露和放大这些问题。对于直播带货行业来说,这既是一场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如何把该管的环节管住、该治的问题治好,让直播带货行业在“极限测试”下实现产业升级而非自砸招牌的乱象爆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改变直播带货野蛮生长的现状,既是现实需要,也面临诸多困难。直播带货行为涉及多个部门,主播在摄像头前的简单吆喝背后,实则包含了直播、电子商务、广告三种行为,多头管理现象客观存在。由于流媒体的技术特点和巨大的直播数量,事前与事中监管难以落实,事后取证也变得困难重重。这些现实问题导致直播产业链上的各方主体责任难以厘清,助长了主播的甩锅心态,侵蚀着整个行业的信用根基。
针对这一系列监管漏洞,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进行制度探索。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平台的规制趋于完善,但对主播的监管依然处于空白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商品好差评机制,允许消费者给主播打“差评”,以维护电子商务的信用生态。
“双十一”不仅是行业扩容的风口,更是加强管理的窗口。对相关从业者来说,与其被动应对行业洗牌,不如主动加强自我管理。只有那些合法合规的直播经济中的佼佼者,才能真正稳坐带货王的宝座。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直播界的“极限测试”,见证行业的升级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