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辅佐三朝皇帝,去世后却被抄家
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怀恋那些共同缔造盛世的老臣们,他命令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其实,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是在效仿汉宣帝的做法。汉宣帝是从民间选出来继承大统的后人,他与大臣们携手努力,为国家中兴而昼夜操劳。
甘露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1年,匈奴归降汉朝。刘询回忆那些曾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有功之臣,于是命人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并将它们放在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彰。在麒麟阁的十一位功臣中,霍光的名字虽未明写,但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他的功绩得以名列第一。为何他的全名没有出现在麒麟阁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说到霍光,不得不提他是汉武帝时期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弟。因为霍去病为大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霍光在年仅十余岁时就被汉武帝任命为郎官。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见识了汉武帝的帝王权术,因此小心翼翼陪在汉武帝身边。霍去病去世后,霍光被任命为光禄大夫,他失去了最大的依靠,行事更加谨慎,从不卷入任何斗争。
汉昭帝二十岁时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子嗣。霍光等人拥立昌邑王刘贺,但发现他不适合为君后,便拥立汉武帝嫡长子之孙为皇帝,即汉宣帝。汉宣帝即位后,霍光认真辅佐。尽管霍光曾想让女儿成为皇后,但在皇帝表明心意后并未坚持。霍光的妻子并不甘心,她联合女医毒死皇后,才让霍光的女儿成为皇后。皇后是霍光的女儿,太皇太后上官凤儿是霍光的外孙女,霍光的势力此时达到顶峰。然而命运似乎在捉弄霍光,他在公元前68年去世。
尽管霍光去世时十分谨慎,但他的家族仍然把持朝政且不知收敛。霍显甚至指使女儿霍皇后找机会毒杀太子。幸运的是,汉宣帝对太子保护得极好,才没有出现问题。霍显见计划未能得手,竟然联合霍家众人一起反叛朝廷,企图废黜汉宣帝并立霍光的儿子为皇帝。这个阴谋很快就被汉宣帝识破,霍家被抄家,“宗族竟诛”。这也是为何麒麟阁上只有“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而没有直接写明“霍光”的原因。这个事件不仅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背后的复杂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