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荆州失守,大将遭斩,蜀国江山半失。彼时,愤怒之火燃烧于刘备心中,他决定倾全国之力,东征伐吴,誓要雪耻!
难道刘备伐吴只为关羽复仇吗?答案并非如此。复仇只是,真正让他决心东进的是荆州的失守。在刘备的蓝图里,占据荆州,进而攻取益州,以荆州为跳板,北取宛城、洛阳,一统天下,复兴汉室。孙权的举动打破了这一美好愿景,使刘备兴复汉室的梦想化为泡影。荆州的失去,让刘备失去了理智,决心讨伐东吴。
黄初二年七月,战火在夷陵彻底点燃。
刘备领兵东进,声势浩大,如洪水猛兽。孙权两次求和,却都被刘备断然拒绝。随后,刘备大军兵出巫峡,夺取秭归。为了防止曹魏的干扰,刘备派黄权驻守长江北岸,并与五奚蛮夷达成共识,共同抵抗东吴。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东吴名将迎战刘备。《演义》中兵力对比夸张,实际上,刘备的兵力大约在五六万左右,与东吴兵力相当。尽管如此,孙权依然深感忧虑。刘备绝非等闲之辈,他的军事才能与孙权相比,更胜一筹。为了应对刘备,孙权选派了陆逊担任大都督。
陆逊曾是个未出名的书生,但刘备却未将他视为威胁。两军对峙期间,陆逊见刘备背靠密林扎营,果断采取火攻策略,烧毁蜀军连营七百里,大获全胜。
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初期掌握主动权,每战必胜,甚至拉拢五奚蛮夷为援军。他最终却败得很彻底。夷陵之战的失败,源于刘备的两个错误决策。
攻打吴国的时机不对。荆州失守后,刘备应该首先提升国力,待与吴国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再行动。他却急于求战,这是战略性的失误。
刘备在密林扎营也是错误的决策。这不仅违背了常识,而且导致六七万蜀军灰飞烟灭,对蜀国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诸葛亮穷尽一生之力,也无法完全恢复蜀国的元气。诸葛亮曾感慨道,若法正还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不能阻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从诸葛亮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法正是蜀国杰出的军事指挥官。而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结局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