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登基称帝之后,诸葛亮为什么还一直手握大
介绍刘备与诸葛亮:托孤背后的深谋远虑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智谋与情感的三国时代,深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微妙关系。
史书记载,白帝城病危的刘备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我,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段话背后,隐藏着刘备深深的疑虑与试探。他临终的托孤之辞,看似是真心托付,实则暗含对诸葛亮的猜疑与敲打。这种矛盾心理贯穿了刘备的一生,正如史书所描述的,“先主之疑,终身而不释”。
那么,刘备是否真的信任诸葛亮呢?答案是肯定的。他给予了诸葛亮首席辅政大臣的地位,甚至权力大到可以擅行废立。这种信任从刘禅的口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所有的政事都由诸葛相父负责,他只需负责祭祀祖先。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不仅官至丞相,而且还是益州牧,无论是蜀廷还是地方,他都是他们的上司。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掌握了军权、用人权、政权和外交权。可以说,在蜀汉国内,诸葛亮的权力之大是无人能及的。
诸葛亮掌权时,无论是蜀汉国内还是敌国,都很清楚真正的掌权者是诸葛亮而不是刘禅。曹丕在劝降蜀汉时,特意派了和诸葛亮有关系的人。而诸葛亮在回答王朗等人时,也是以他个人的名义露布作答。
在蜀汉国内,也有人故意试探诸葛亮的立场。李严曾劝诸葛亮受九锡,这似乎是把诸葛亮当作曹操对待,试图引导他实现皇权转移。但诸葛亮果断拒绝,表示如果能成功北伐、让天子还于旧都,他甚至可以受十锡。
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矛盾。作为一直追随刘备的重臣,诸葛亮的威望和能力得到了各利益集团的信服。他凭借威望可以调和和平衡各利益集团的矛盾,使蜀汉成为一个利益统一的整体。相比之下,刘禅的威望和能力可能还不足以震慑和平衡蜀汉的内部矛盾。为了维护一个统一的蜀汉,诸葛亮在刘禅尚未成熟之前,不可能将权力归还给他。
接下来的故事如何发展?诸葛亮又将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历史的篇章正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