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妃有五道关卡 过四关的人竟只能当宫女
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后宫佳丽选拔制度可谓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尽管人们常常想象皇宫中有七十二偏妃,坐拥美人无数,但实际上,选拔妃子是一个繁琐且严谨的过程。每一次的选拔都是对女子气质、外貌、性格等多重维度的严格考验。让我们一竟,看看古代是如何进行妃子选拔的。
这是一场制度严谨的竞赛。每当皇帝到了大婚之年,皇宫便会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年龄在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女。经过初选,大约会有五千名少女脱颖而出,获得皇家支付的路费,由父母陪同送往京城进行下一轮的选拔。这一环节犹如“海选”,范围广、人数多,为后续的选拔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是层层筛选。第二轮选拔时,少女们按照年龄排序,排队前行。宦官们会仔细观察每一位少女的身材和仪态,淘汰掉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人。这一轮通常会淘汰五分之一的人。第三轮则更加细致,少女的五官、头发、皮肤以及音色、仪态都会受到严格的考察。稍有不合规定之处,便会被淘汰。经过这三轮选拔,大约只剩下两千名少女。
接下来的第四轮选拔更加精细。这一轮会详细测量少女的手足尺寸,观察她们的步姿与风韵。还会考察她们的智慧和性格。这一环节又会淘汰一半的人,最终只剩下千人左右。这些少女被召入宫中,但能否成为后妃还需进一步观察。入宫后,会有更加严格的体检,确保她们身上没有任何瑕疵,肌肤细腻光泽。
经过五轮的严格选拔,最后只剩下嫔妃候选人。皇帝会派遣宦官进一步观察她们的性情和言语,判断她们的性格是否温柔敦厚、智慧贤惠。经过这一轮的筛选,只剩下五十名左右的候选人。最终,皇帝会从这些候选人中选出皇后以及贵妃。有时,陪选的两名美女也会得到赏赐退回家中。整个选拔过程既严谨又细致,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后宫嫔妃的高标准与严要求。这不仅是一场外貌的竞赛,更是一场气质、性格与智慧的较量。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帝的嫔妃,无疑是对女子最高荣誉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