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营养不如现代人但为什么却那么有力量?
在古代,尽管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食不果腹的日子屡见不鲜,但在小说和文献中,我们却能看到古代人的身体似乎比现代人更为强壮。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原因呢?
回溯到古代,中华民族主要以农耕为生。即便是那些打仗的士兵,平时也是农民,他们需要在耕种与战斗之间灵活切换。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农耕的耐力,更要有战斗时的爆发力。脑力劳动在古代并不是大众的常态,而是少数士绅官员的专属。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生存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女人在选择伴侣时,也会更倾向于身体强壮的男人,以应对天灾人祸的挑战。这样的选择使得强壮的基因得以延续,而柔弱的基因则逐渐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使得脑力劳动逐渐超越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金融、商业、服务业的崛起,以及现代战争中对、电子战的应用,都使得动用体力的机会大大减少。基因的选择也逐渐偏向于脑力发达的人,而非体力发达的人。
从整体上看,古代人的体力似乎比现代人更为出色。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较低,主要是因为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因各种原因早逝。而那些真正存活下来的人,不仅寿命长,身体素质也比现代人要好。
与前人相比,现代人的体力似乎有所不如。但这并非营养问题。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在艰苦的生活中锻炼出了大饭量。即便如今生活富裕,我们每餐都有丰富的油食,他们的饭量依然不减。我曾经与外公有过一次有趣的赌注——吃鲢鱼。他一口气吃完一斤重的鲢鱼,连骨头都吃得所剩无几。而我吃了半条就已难以承受。
前辈们因为不是天天都有油食,所以他们在有限的饮食中更珍惜营养的摄入。而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丰富,但油食过多反而导致饭量减少,营养不足。这也是古人力大无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吃的是无污染的食物,与今天充满农药、激素、化肥和转基因食品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