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目标逐年下调 到底正不正常-
解读中国经济新动向:GDP增速5.5%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最近的一次重要会议中,提出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为5.5%。这一数字背后蕴含着哪些深意?让我们来深入一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在接受《寰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一预期促进率是在过去二十多年中设定的最低GDP增长目标。回顾过去,自2012年之前,设定的目标一直是8%。但由于经济过热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从2013年开始,经济促进目标逐渐调低,降至7.5%。如今,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呈现出逐年下调的趋势。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张军教授给出了答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放缓是客观趋势。这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雪球越来越大,滚动速度自然会越来越慢。对地方的考核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主要考核GDP增长速度,但现在考核标准越来越多元化,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三大攻坚战的成绩等。这表明地方开始更加重视除经济增长外的其他任务。由于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改变,地方也主动调低了GDP增速目标。大多数地方实现GDP增速目标的压力也变小了。现在多数情况下,每年完成的GDP增速只是接近但不再超过目标。这也是制定的GDP增速目标逐渐下调的原因之一。
张军教授还指出,虽然GDP增速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相反,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在,追求有质量的增长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我们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意味着作为仍有经济增长后劲的国家,我们还需要依靠发展来解决许多问题。与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们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继续做大蛋糕。
5.5%的GDP增长目标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新动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我们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强大的后劲。在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