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是什么?中国门阀士族简史
门阀士族,乃是在官职爵位不能世袭的社会中,那些长期掌握权力、对冲击和改朝换代影响较小的家族。他们不仅在朝政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其影响深远,晚唐的消亡,标志着士族时代的终结。
这些门阀士族,萌生于汉朝,形成发展于魏晋,鼎盛于南北朝。在汉朝,选官制度为举荐制,使得一些高级官员可以通过考察举荐人才,而一些名气较大的士人也能获得这种待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选官制度的漏洞逐渐显现,一些大官僚与门生故吏结成了牢固的政治利益集团。这些家族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士大夫的领袖。
到了东汉后期,为了平衡豪强,推行了职田制。本就出身地主的门阀大族却借此机会大肆进行土地兼并,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极端固化。出身宦官家族的被士族所鄙视,曹操虽发布“唯才是举”令,试图选拔非门阀大族的人才,但并未改变士族对德行的强调。
曹丕继位后,采纳了陈群的九品官人法,开始新的选官方法。西晋时的中正一般只看重家世,导致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士族巩固权力的工具。西晋沿袭了职田制等制度,承认私家依附农民,使门阀士族地位更加稳固。
西晋的宗室无权,为了防止士族门阀篡权,恢复了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带来了五胡乱华的超级大乱世。南北朝对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真正的统治集团一直是那些士族门阀。
隋唐统一后,皇帝开始打击实力强劲的门阀士族。隋朝推行均田制和制,打击军阀、门阀以及士族集团。唐朝则大力推行科举制,削弱门阀士族的实力。到武则天时期,科举制更加完善,士族已经被极大削弱。
晚唐时期,士族虽然看似卷土重来,但其鼎盛恰恰证明他们在科举制的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他们放下对科举的不屑态度,积极参加科举,但已经无法与庶族进士相抗衡。黄巢起义更是对士族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许多世家大族被摧毁殆尽。残存的士族已经无法独立存在,失去了当年的繁盛之景。
滚滚黄河见证了士族门阀数百年的兴衰荣辱,最终东流入海再不回头,象征着士族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