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明显不值得辅佐,为何诸葛亮不选择自立呢
在历史的洪流中,蜀汉帝国的命运令人感慨。一句“其若不才君可自取”,是客套还是真心诚意?从现今的角度看,或许取代阿斗对蜀汉来说是一件好事。
谈及蜀汉的灭亡,许多人将责任归咎于那位扶不起的阿斗。甚至有人提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或许一统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就能实现。那么,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何没有选择称帝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诸葛亮是否有能力和条件称帝。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诸葛亮已身为顾命大臣,拥有极大的权力。刘备考虑到了诸葛亮的权力问题,但在北伐中原的军事战争中,只有诸葛亮能统帅,因此军权也交给了诸葛亮。随着刘备嫡系的陨落,益州本土派也开始支持诸葛亮,他手中的军政大权更是无人能敌。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取代刘禅称帝。
诸葛亮最终并没有称帝。他并非没有能力和条件,而是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不称帝。
刘备的知遇之恩让诸葛亮感激不尽。在古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备的诚意邀请让诸葛亮心生感激。面对刘备的恩情,诸葛亮怎能背信弃义?他又怎会忍心背叛刘备的嘱托呢?
诸葛亮的内心坚守汉室正统。他虽默许或支持刘备称王称帝,但那是因为刘备是汉室的后代,勉强承继了天下的正统。诸葛亮一生讨伐中原,痛恨篡夺汉家的曹魏,作为坚持正统的汉朝知识分子,他连别人篡位都痛恨不已,又怎能自己取而代之呢?
称帝实在太累了。诸葛亮的丞相生涯中,事必亲躬的风格让他过于操劳。如果他称帝,不仅要处理国君的事务,还要兼顾丞相和军事的工作,恐怕寿命也会因此大减。
后世对诸葛亮的形象渲染得过于高大。如果他真的像赵匡胤那样黄袍加身的话,或许后人对他的评价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与刘备之间的实际关系并非传说中的那般神奇。即便诸葛亮真的有过取代刘禅称帝的念头,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毕竟在绝对的集权制度下,绝对权力是很难共享的。他的权力已经威胁到阿斗的帝位,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忠诚和担当。这样的诸葛亮,无愧于天下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