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为何到了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他为何
今天,奇秘网带来了一篇关于蒲松龄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巨匠的世界,感受他的坚韧与执着。
蒲松龄,名臣之后,三次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终身仅停留在举人的身份。命运似乎对这个文学天才有所眷顾。在晚年,他得到了一个“科外开恩”的机会,终于圆了他的进士梦想。
与蒲松龄相比,左宗棠的人生道路似乎更为顺利。但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却充满了坎坷。从十九岁的初次尝试到七十二岁的高龄,他的科举考试生涯长达五十三年。除了童生试外,其余的乡试均以失败告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直到七十多岁还要坚持参加科举考试呢?
科举考试是蒲松龄的唯一出路。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是无数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之家,虽然文采斐然,但要想入仕当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考场。成为举人是他的目标,也是他的梦想。
科举考试是蒲松龄挽回损失的唯一办法。蒲松龄的父亲擅长经商,家里曾经颇有余财。蒲松龄数十年的读书生涯,早已将家产消耗殆尽。为了谋生,他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为了挽回损失,蒲松龄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当他通过乡试后,不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能在经济上有所收获。
科举考试已成为蒲松龄的理想信念。人生到了五十岁以上,名利已经看淡,但对于蒲松龄来说,参加科举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信念。他需要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给自己一个53年科场浮沉的交代。
在蒲松龄七十二岁那年,他终于获得了考岁贡生的机会,前往青州参加考试,最终考中岁贡生。虽然那时候的蒲松龄不可能去国子监读书,但他获得了一份安慰。四年后,蒲松龄在自己写《聊斋志异》的书屋“倚窗危坐而卒”,享年七十六岁。
蒲松龄的故事激励了我们,让我们明白坚持信念的重要性。即使面临再多的挫折和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断追求、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