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都是千杯不醉
古代酒文化:酒度与历史的交织
一提起古代的酒水,很多人首先会好奇:古代的酒有多少度呢?
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中,杨智带领的梁府人士在大热天买酒解渴,这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当时的“千杯不醉”固然与杯小有关,但酒精度数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古代,酒大多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超过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通过发酵后过滤得到。有了“斗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就连景阳冈上的十八碗酒,度数也是在二十度以下,甚至是十几度。
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等地的蛮族进驻中国后,蒸馏酒开始崭露头角。由于他们居住在寒冷的北国,环境恶劣,需要喝高浓度的酒来保暖。蒸馏酒是元朝统治中原的产物,通过蒸馏提高酒度。后来满清入关,也是因为东北的严寒天气,引发了一股高度蒸馏酒的热潮,如烧刀子。而我们现代人往往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更重视契丹、女真、蒙古等地的蒸馏酒,导致普遍认为中国酒度数高、难喝,这其实是对我们自家酒的误解。
在北宋时期,辽国、金国的蒸馏酒还未完全流行。当时的高度文明使得人们觉得发酵酒更好喝,没有高浓度烈酒的辛辣苦涩。发酵酒仍是高级宴席中的御酒。虽然当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蒸馏酒在王公贵族中并未流行。只是普通百姓因买不起发酵酒,仍喝世代流传的蒸馏酒。
到了元朝,建立了庞大的欧亚版图并完全统治中土后,蒸馏酒被置于所有酒类之上,旨在突出蒙古人自身的文化。满清入关后,因其生于雪国,对高浓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十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在品味古代酒文化时,我们不仅要欣赏其独特的魅力,还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古代的酒水不仅是解渴之物,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从发酵酒到蒸馏酒,酒度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