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灭北齐之战:北齐是怎么灭亡的 灭亡的原因
在北魏的末期,皇室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导致国家对全局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孝武帝为了生存,逃向了关中地区的权臣那里,而这些掌握着朝廷大权的权臣却在背后另立了一个皇帝。这一事件成为了北魏分裂的。
随着北魏皇族的权力旁落,那些权臣们自然不会轻易交出权力。就在年底,宇文泰杀掉了元修皇帝,又立了一个年幼的皇帝。不久之后,他的儿子废掉了小皇帝,自立为帝,建立了北齐。与此东魏的权臣高欢并没有动那边的小皇帝,直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才废除了小皇帝,自己称帝,建立了东魏。
从这两个北方国家的建立之初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实力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北齐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关东大片土地,这里汉化程度较高,人口超过两千万。而北周虽然占据了关中和巴蜀之地,但人口稀少,且胡汉混杂,还要面对周边民族的威胁,可以说先天条件较差。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想要生存下去,就要看谁更有实力。北周建立之初,常备兵力不过三万,而且曾经北方的六镇留给他们的并不多。正是因为这些不足,激发了人们的血性和智慧。从宇文泰时期开始,他积极吸引士子进入西魏的朝堂,引进汉化的儒家教育,提高百姓的礼仪和德行修养。
在军事上,北周大量吸收汉人入伍,改变了北魏以来胡人当兵、汉人种地的局面。这一举措可能与北周的汉化程度较高有关。北周更是诞生了影响后世两大王朝的“关陇贵族”。相比之下,先天更具优势的北齐,在国君的选拔上却显得任性。齐主高洋虽然在上位之初有所作为,但此后却纵情声乐,导致国家一度退步。
北齐的皇帝们如同走马换灯一般,不断在沉迷酒色和后宫政变中上演。大多数北齐皇帝因为痴迷酒色、昏庸荒淫、后宫政变等原因而寿命不长。最终,北齐走向了亡国的命运。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