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其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在1949年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桥》。这部影片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电影的诞生,而且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桥》这部电影,集聚了五个“第一”: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真正以工农兵为主角的人民电影、第一部突出工人阶级形象的电影、第一部反映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以及第一部展现独特现代性视角的电影。那么,这部被誉为“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的影片,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1947年冬季,东北的解放战争仍在激烈进行。松花江上的江桥被炸毁,导致南北交通受阻,运输中断。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前线司令部要求铁路总局在严寒的季节里,于江水解冻前修复大桥。铁路工厂面临着三大难题:电炉损坏导致无法冶炼钢材、修桥所需的钢材短缺以及缺乏足够的钻床来完成桥座上的铆钉工作。即便总工程师认为任务艰巨且至少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但在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工人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下,他们仍然迎难而上。他们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利用风钻代替钻床,争分夺秒地修复大桥。影片的高潮部分,当第一辆火车在红旗招展中缓缓驶来时,老工人向厂长真情流露——他渴望加入。在欢呼声中,“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响彻大地,满载战士、弹药和给养的火车通过江桥。
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图、故事发展以及人物表现都呈现出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桥》不仅是中国电影事业的一座新桥梁,更是电影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象征。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哈尔滨机车车辆厂,演员们在开拍前深入体验铁路工人的生活,与工人们打成一片。在拍摄过程中,尽管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但电影人们的坚韧精神与影片主题紧密相连。摄影师和工作人员为了呈现真实的场景,冒着被烧伤的风险,用落后的设备拍摄出令人震撼的画面。当这部电影最终完成时,导演王滨饱含泪水,为这一杰作而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