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
口味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味蕾都有独特的偏好,对咸、酸、辣、甜的食物有着不同的渴求。以重庆和湖南人为例,他们偏爱辛辣口味,尤其是特辣,而非辣菜。而广东人则更喜欢清汤和甜食。
在家烹饪时,我始终坚持让食物保持其原始的味道,从不添加任何辛辣成分。即便是在味精面前,我也始终保持这种原则。成年后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味道,在采购食材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去选择这些熟悉的原料。
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追求食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在饮食观念上,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无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变化,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他们讲究每天摄取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精确比例。而中国人则非常重视“吃”,追求美味的享受。
在饮食对象上,西方人把菜肴视为充饥的食物,所以喜欢大块肉、整只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则更注重“吃味”,因此在食材的选择上也有着极大的随意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呢?这与西方哲学体系有关。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其研究对象为事物之理。这种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生机,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饮食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西方宴席上,虽然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和菜品的搭配,但牛排的味道却千篇一律,缺乏艺术感。
相反,中国人把吃看得非常重要,“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足以说明我们对吃的重视程度。由于我们民族长期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总是面临饥饿的威胁,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把吃看作是首要的事情。这种对吃的重视,一方面会使人们发挥吃的功能,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