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文学家徐干简介 徐干墓在哪里
徐干:东汉文哲诗韵流传至今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魅力,留下深刻的印记。徐干,这位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辞赋和政论在当时便闻名遐迩。
年幼的徐干,生活在汉灵帝刘宏的末年。那是一个朝政腐败、十常侍专权的时代。这并没有让徐干屈服于世俗的名利追求。相反,他选择专心学习,远离朝廷的纷争。曹操曾两次欲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和五官将文学,但徐干均以生病为由婉拒了。
尽管徐干的生活清苦,两三天才能有一天饭食,但他并未因此而感到悲伤或消沉。他的生活态度展现了真正的文人风骨,即便在困境中,也保持着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在建安中期,看到曹操平定北方,徐干觉得曹操可能是天下统一的希望,于是响应招募,但不幸的是,仅过了五六年,他便因病辞官回家。
徐干的一生,以“清玄体道”而闻名。虽然在诗歌方面,他并未达到钟嵘《诗品》上品的要求,从现存的诗篇来看,他可能略逊于王粲和刘桢,但在辞赋方面,他的名声却十分响亮。曹丕曾评价他的辞赋与张衡、蔡邕不相上下。
提及徐干,人们还会想到他的墓——位于寒亭区朱里镇会泉庄的徐干墓。俗称“博士冢”的这座墓地,是徐干这位淡泊名利的文学巨匠的安息之地。建安二十二年的春天,瘟疫肆虐,徐干不幸染病去世。他的墓地在寒亭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是当地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时期,徐干墓曾遭铲平,但幸运的是,仍有一块碑作为纪念矗立在那里。这块石灰石质的碑完整无缺,碑阳刻着回形纹镶边,中央则刻着“汉徐干墓”四个大字。寒亭区,这个世界风筝之都的一个区域,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徐干便是其中之一。这里还是三大木板年画之一的发源地,富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木版年画传承了五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风筝都中之都”。
徐干的一生,他的文学、哲学和诗歌,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的墓,更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每当提及他的名字,都会让人想起那个遥远的时代,一个坚守自己信仰和追求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