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铁路“外科手术”工的技能攻关之路
铁路巨龙的炫酷转身:科技引领下的“变形金刚”大修
在皖赣线的换枕施工现场,一段铁路巨龙的炫酷操作令人瞩目。那辆进口P95大修列车犹如一条黄色的巨龙,迅速解体为一支精英部队,换装、配砟、捣固和稳定,一切都在精准无误的节奏中进行。
在许多人眼中,铁路大修可能只是体力劳动的“粗活”,但实际上,它是一场科技与汗水的完美结合。宋二朋,上海工务大修段线路大修二车间的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科技秘密。
铁路的稳固依赖于无数轨枕支撑重量。当轨道因长时间使用而出现磨损时,需要像“外科医生”一样进行大修。换枕施工就是更换掉达到使用年限的混凝土枕。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任务,尤其是在使用先进的P95大修列车时,如何使其更符合我国的线路施工情况,成为了一个技术挑战。
其中,电容枕是铁路信号传输的关键部分,包含传输信号的电容设备。在过去,更换混凝土枕时,需要预留空位,后期再单独更换电容枕。但宋二朋和他的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将换枕效率提高了五倍。
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有的人一个多月没有回家。95后的王劲杰,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他提出的技术疑问引发了团队的思考,最终根据线路调查制定装车计划,用油漆标记轨枕,解决了新枕对位落槽的问题。
每天,团队成员们用30米的钢卷尺精准测量线路,以确保新轨枕与旧电容枕的准确更换。负责线路测量的彭小飞笑称,自从开始课题攻关,他的微信步数总是朋友圈前三。
繁琐复杂的推算工作是课题的核心,落在了90后小伙刘鹤冬的肩上。他编制的新轨枕装车计划从未出错,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都是现场工作的关键。
由宋二朋等人牵头的《大列换枕同步更换电容枕》项目也荣获了第五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这群年轻的铁路工作者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让铁路巨龙的转身变得更加炫酷和精准。在这个结合科技与汗水的施工现场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铁路工人的风采和他们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