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牌匾上的这个字少了一笔 隐藏一皇室秘密
在建筑物中,门与墙的存在有着鲜明的对比。墙是静止的、不可逾越的壁垒,而门则是活的,具有开关自如的功能。门的敞开,是内外世界的交融,是风景与情感的交流;门的关闭,则是避世的宁静,是对内心世界的守护。在这开关之间,门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
在众多令人瞩目的门中,法国的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的宽容之门都各具特色,但最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国家的大门。那些亲自踏足天安门的人,都会被那高大的圆形门洞所吸引,那扇厚重而朱红的门扇,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重量。
北京的门众多,给初来乍到的人一种深刻的印象。内九外七共十六座城门,有趣的是,在这些城门的牌匾上,“门”字均无那一勾。为何会这样呢?这其中蕴含着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门”字带钩被视为不吉利。据说有一次,一位官员从正阳门出去祭天时,对城楼上的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感到不舒服,觉得这可能会带来不祥。于是,他下令重新书写匾额,并且城内所有的匾额上的“门”字都不能有那一勾。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门”字带钩会引发火灾。在《坚瓠壬集》中引述的一则故事中,马愈认为门字的勾脚带有火笔,容易招来火厄。有一次,都城临安发生火灾,有臣子认为这是因为门字的勾脚引起的,于是将匾额取下丢到火中,火才熄灭。从此之后,人们书写“门”字时便很少勾脚。无论是怕被钩还是被火招引,古代的皇帝们对此都持有迷信的态度。然而这并没有科学依据。
但真正重要的是,门的价值不在于字的书写方式,而在于它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和象征意义。万物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进步和发展,而门正是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时期,那扇门成了封建腐朽统治的守护者;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这扇门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走进中国的门户。这正是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象征意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