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同情的明朝藩王朱常洵是什么结局?他的
在紫禁城的深宫之内,诞生了一位皇子,名为朱常洵,他是明安宗(即弘光帝)的父亲。生于二十九年(1601年),后被册封为福王,藩邸设在河南洛阳。他的继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按照开国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然而朱常洛出身并不高贵,虽然身为长子,却并未得到父亲的青睐。朱翊钧更倾向于立朱常洵为太子,因为他在眼里比朱常洛更有贤能。而且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深得朱翊钧的宠爱。为此,明朝围绕册立太子一事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激烈斗争,甚至导致朱翊钧长达三十年不上朝。最终在祖训和大臣的双重压力下,朱翊钧才在万历二十九年册封朱常洛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被封为福王的朱常洵在京师逗留多年,直到万历四十二年才踏上前往封地洛阳的旅程。临行前,万历皇帝赐给他庄田四万顷。这并未满足朱常洵的野心。他继续争取更多的土地和税收,甚至从临近的两省增补土地。他在封地上纵情声色犬马,终日饮酒歌舞。在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背景下,河南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他却将自己养成了重达三百斤的大胖子。民间传言称:“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甚至官军也怨声载道。
一六四一年,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河南后,因兵力匮乏而沿伏牛山北行。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义军攻破宜阳城,俘虏城内守官唐泰并斩首示众。随后攻破了东城,抓住了守城知县武大烈等人。十四年后正月二十日,李自成率大军包围洛阳城。虽然福王曾收到预警,但为时已晚。正月二十一日凌晨,部分守军开门投降起义军。关于福王的结局,《明史》记载简短:“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但具体细节却语焉不详。明末清初学者彭孙贻在其著作《流寇志》中提到福王被抓后跪地求饶的细节以及被割肉烹煮的悲惨命运。然而出土的朱常洵圹志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说法。关于福王的结局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话题。但不论如何我们回顾历史不禁感慨万千,世事无常终究成为过往云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