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过年红包叫随年钱竟根据对方的年龄发放
在中国,春节拜年时,小孩向大人行礼,通常都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这份压岁钱,在宋朝时期被称为“随年钱”。
“随年钱”中的“随年”,不仅意味着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发放,更代表着根据收礼人的年龄来发放不同金额的压岁钱。这一传统源自古老的习俗,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孩童的祝福。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宰相刘铢,打人的时候会根据受刑者的年龄来决定责打的次数,称为“随年杖”。这里的“随年”,就是根据年龄的意思。这一典故也暗示了宋朝人发放压岁钱时,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红包的金额。
当我们来到中国台湾,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时,有一个特别的忌讳,那就是避免发放奇数金额。在大陆,我们并没有这样的忌讳。在宋朝,人们给小孩发压岁钱的时候也不讲究这个。他们是按照小孩的虚岁来发放压岁钱的。比如小明今年虚岁十岁,就会收到一个十元的红包。
北宋时期的一本灯史《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典故。一位女居士在过年时给寺庙的和尚们发压岁钱,其中一个和尚自称是“圣僧”,要求多拿一份。当被问及年龄时,这个和尚却无言以对。这是因为当时的压岁钱是根据年龄来发放的,即使是圣僧也不能例外。这个典故也说明了宋朝时期压岁钱的发放与年龄息息相关。
虽然宋朝的铜钱购买力并不强,比如宋仁宗时期,一文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五毛钱。但是孩子们收到压岁钱时依然满心欢喜。除了与年龄相关的压岁钱,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压岁钱,那是后妃为皇子挂在床头上以镇压邪祟的铜钱串。这一串铜钱有整整一百二十枚,寓意皇子能够福寿绵长,活到一百二十岁。
这样的传统习俗,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压岁钱的传统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我们春节期间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