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人的交通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在华夏大地的辽阔版图中,新中国成立前的羌族地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被崇山峻岭和深谷江河所环绕。面对自然的艰险挑战,羌族人民展现了他们勤劳与智慧的一面。他们无畏地开辟了一条条崎岖难行的人行通道,沟通了各地间的联系。羌族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利用当地的竹子资源,发明了独特的桥梁建筑技术。竹索桥便是其中的杰作,它们长达二三十丈,不用铁钉和桥墩,仅凭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面铺设木板,使得人畜得以通行。这一古老的桥梁工程技术堪称奇迹。
除了竹索桥,溜索也是羌族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在古代便已存在,至今仍然保留。虽然现代的溜索已经用钢绳替代了竹索,但其原始的渡河方式仍然令人惊叹。建溜索时,两岸会设立立柱,竹索被固定在木柱、树根或巨石上,横跨江面。渡河时,人们会被麻绳捆在硬木制的半圆形溜筒上,顺着竹索悬空溜过河去,这一幕让观者惊心动魄。
溜索分为平索和陡索两种类型。平索沿着两岸水平安装,与河面平行,只有一根索,人们需要用手攀爬或者由对岸的人拉动引绳牵引溜筒过渡;而陡索则由两根索交叉安装,,一头高一头低,便于迅速溜渡。羌族人民还建造了挑桥、偏桥和石桥等桥梁。挑桥又名悬臂木桥,在羌区有上百座。两岸使用圆木层层叠压,向河心挑出,上面搭平桥面铺上木板,便于人畜通行。偏桥则主要建在悬崖峭壁上,无桥基、无桥墩,沿着崖壁凿孔,将硬骨椽木楔入孔中,再铺上木板和石板以供通行。走在上面的人们抬头难以看见崖顶,脚下则是绝壁千仞,谷底的江水奔腾不息。
现今羌区的交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从无到有,如今乡乡通公路,一半的村有机耕道,甚至还有国道和省道穿越羌区。解放前到成都需要走数十天的路程,如今仅需半天即可到达。这一巨变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极大地促进了羌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一些古代的石拱桥如茂县土门三元桥等已经成为国家保护文物,它们见证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努力,也是古代桥梁工程技术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