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宇航员海
随着冬日的暖阳照耀在南大洋上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南极宇航员海展开了一场壮丽的探索之旅。随着一系列先进科考设备的亮相,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的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为您实时报道这一激动人心的历程。
12月15日,随着破冰能力的强大,“雪龙2”号成功将科考活动延伸至宇航员海。在遥远寒冷的南极海域,科考队员们正利用先进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深入海底进行取样。北京时间凌晨5时许,他们在南纬64度17分的海域成功从深达3738米的海底取得了珍贵的柱状沉积物样品。这些沉积物中可能蕴藏着远古环境的秘密,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深入研究,有望揭示南极冰盖、南极底层水与气候变化的深层次联系。重力活塞柱状取样现场负责人陈志华对此充满期待。
除了取样工作,“雪龙2”号的月池系统也在这次考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统可以从主甲板直通海底,解决了在密集浮冰区进行科考作业的难题。在宇航员海,科考队员利用月池系统进行了多项作业,包括CTD采水作业等。这一作业获取了海洋水文、化学、生态等多方面的资料,确保了调查断面和站位的系统性。随着这些宝贵数据的收集,“雪龙2”号对南大洋的海洋环境调查将更为深入。
“雪龙2”号还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科考设备,如海洋走航剖面仪等。这些设备将在本次科考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洋走航剖面仪可以在走航期间拖曳设备,获取连续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等环境参数的剖面信息。这一设备的使用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对南大洋环境变化的认知。第36次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何剑锋表示,新科考设备的使用将加强南大洋的海洋环境调查,尤其是冰区海洋环境的调查,为我们深入研究南大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雪龙2”号在南极宇航员海的深入探索,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科学发现,这些发现将增进我们对这片遥远海域的了解,也为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南极科考的更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