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倭寇横行,清朝为何极少出现?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之乱达到了巅峰,但到了清朝时期,这一现象却极少出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明朝时期,由于日本政局的急剧动荡以及明朝的海禁政策,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明朝为了打击倭寇,大力合作,消灭了许多海上武装势力。随着汪直与明朝决裂并被诱杀,沿海大型武装集团被消灭,倭患却由于缺乏约束迅速蔓延。
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军队开始大肆剿灭倭寇。此时倭寇虽然泛滥,但由于未能再度形成庞大集团,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戚继光九战九捷歼灭台州倭寇,与俞大猷联手肃清福建、浙江倭寇。随着广东、南澳的倭寇被消灭,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荡平。随着海禁政策的推行,商人也大大减少,内地倭患基本消灭。
那么,为何明朝时期的倭寇如此之多呢?除了海禁政策导致沿海百姓铤而走险外,日本方面的政局动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从元末时期开始,政局混乱,大量武士失业。一些大名的支持使得这些武士沦为海盗出海谋生。直到日本战国后期,政局逐渐稳定,日本内部开始打击倭寇,再加上丰神秀吉颁布的海盗行为禁止令的影响,“真倭”开始逐步减少。
到了清朝时期,虽然再度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由于对沿海百姓的严格控制以及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形成了清朝这边出不去、日本那边出不来的景象。清朝初年,由于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为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严禁沿海百姓出海。随着“禁海令”和“迁界令”的推行,沿海百姓和商人难以出海谋生。日本方面为了防范西方渗透也开始实行锁国政策。这种两国之间的封锁状态使得倭寇难以再度滋生。
除了上述原因外,西方国家在明朝末年以来在东亚地区的扩张也对倭寇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影响。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倭寇难以生存。
倭寇在清朝时期难以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国政策的推行以及西方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清朝时期的倭寇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