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风俗: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要坐花轿呢?
花轿:传统婚礼的华丽象征
花轿,亦被称为喜轿,乃中式婚礼上独特的轿子。其装饰华丽,以红色为主调,象征着喜庆与吉利。
俗语有云:“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的确,花轿在传统婚姻礼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出现,衍生出了一系列繁文缛节,如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等,将婚礼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即便在婚姻登记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仍有很多新娘认为只有乘坐花轿,才算真正完成婚礼。这种送亲轿车,其实便是传统花轿的现代变体。
历史记载,使用花轿迎娶新娘的礼俗并非自古就有。晚唐五代时期,“轿子”这种交通工具才开始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其原型“檐子”(肩舆)的流行,也要追溯至初唐时代。在此之前,无论是官民结婚,都使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唐宋两朝甚至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只允许高官老臣使用。
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使用“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在汴京流行。到宋廷迁都江南时,花轿迎亲已成为社会性的时髦,并一直传承至今。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花轿显然在人力、速度和费用方面不如车马便捷。那么,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清朝乾隆二十年,乾隆皇帝因巡视黄河的筑堤情况来到了河南。在中牟县,他沉醉于民间风情与乡野民风之中。恰逢一支迎亲队伍经过,吹吹打打、热闹非凡。这支队伍中的花轿,令乾隆皇帝想起了北宋大文学家吟咏西湖的诗篇。而这位即将出嫁的女子若莲才华横溢,她即兴吟出一首诗,令乾隆皇帝大为赞赏。乾隆皇帝亲自为若莲掀起轿帘、请她上轿,并赐字“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以示褒奖。从此,大姑娘出嫁开始坐轿的传统便流传了下来。其实在此之前,女子出行的工具叫肩舆,在很多唐代画家的作品中都有呈现。而且,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乘坐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花轿成为了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成为了中式婚礼的独特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