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230年简史「白澳」是如何消失的?
澳大利亚:从英裔主导到多元共融的华丽转身
在1964年,我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这片神秘的土地,此前我在英国度过了四年的时光。那时的澳大利亚,给我一种仿佛穿越时光的错觉,它散发着浓厚的英国气息。
我漫步在悉尼的海德公园,穿梭于国王十字车站和繁华的牛津街,眼前的景象让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英国。当时,澳大利亚人的祖先大多为白人,绝大部分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的餐桌上,也是单调的英式美食。除了英式酒馆,仅有的异国风味只有意大利菜和希腊菜,偶尔可见的中餐馆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丝异域色彩。
自那次游历后,我先后十多次重返澳大利亚,见证了这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具象征性的是2008年,我带着儿子乔舒亚前往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进行学术访问。走在校园中,我感受到了澳大利亚新的面貌。这里竟然汇聚了众多的亚洲学生,让我仿佛置身于我任教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已不再是我印象中那个以英裔为主的白澳。
回望1964年,英裔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占比较大,他们的国家认同感深受此影响。尽管澳大利亚与英国之间隔着半个地球,但当时走在澳大利亚的街头,我感受不到它与亚洲之间的亲近。44年后的布里斯班,亚洲人的身影随处可见,日本餐厅、泰国餐厅和越南餐厅琳琅满目,亚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亲近关系已显而易见。白澳政策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那么,是什么让澳大利亚发生了这些变化呢?
一、从罪犯流放地到多元国家的崛起
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祖先已经生活了大约5万年。1788年,第一批欧洲殖民者带着11艘船组成的舰队从英国出发,抵达澳大利亚。这并不是因为澳大利亚是理想的移民选址,而是因为英国面临囚犯过多、无处安置的问题。有人提议将囚犯流放至澳大利亚,也有人提议流放至西非。但经过比较,澳大利亚因其远离英国本土、对欧洲人的健康影响较小,以及提供太平洋基地的潜在优势而被选中。
第一舰队载着730名罪犯、看守人员、长官、杂役和一名被任命为总督的英国海军军官抵达澳大利亚。随后,更多的舰队和船只将罪犯运至悉尼和其他四个地点。慢慢地,这些罪犯和他们的看守迎来了新的伙伴——没有犯罪记录的英国自由移民。直到1868年,英国才停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
在那些尚未开荒的日子里,生存和繁衍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们的祖先——那些流放至此的罪犯并不会因家族历史而感到羞耻。他们将其视为自豪的勋章,正如美国人为祖先在五月花号上的旅程感到骄傲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澳大利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矿业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这片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如今,澳大利亚是全球羊毛的主要出口国之一,人均拥有五只羊。自二战以来,铝、煤、铜、金、铁等各种矿产的出口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与其他英属殖民地相比,澳大利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元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这里,英国殖民者通过与当地部落的和平谈判或军事手段取得了胜利。这种多元的文化交融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国家。如今,它被誉为全球最理想的居住地之一,拥有高居民满意度和寿命预期。我也曾认真考虑过移民到这里。澳大利亚的独特历史与多元族群融合之路
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造了这片大陆的原始风貌。他们以游牧的形式生活,没有固定的村落,也没有军队、酋长或首领。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欧洲殖民者在踏上这片土地时,对原住民的文化和土地权利缺乏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他们轻易地霸占了原住民的土地,没有协商,没有报酬,甚至在冲突中屠杀了原住民。最近的一次大屠杀发生在1928年,给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即便到了今天,部分澳大利亚人仍持有对原住民的蔑视观念。一名澳大利亚议员曾发表过激言论,否认原住民的人类身份。随着原住民因各种原因日益减少,一些澳大利亚人甚至相信他们正在走向消亡。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一些人的言论中,更体现在的政策上。在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曾出台了一项有争议的政策,将原住民儿童从他们的家人身边带走,安置在寄养机构或家庭中。尽管后来有道歉的运动和言论,但这些行为留下的伤痕依然深刻。
在澳大利亚被殖民的早期,移民主要来自英国,包括自由移民和被流放的罪犯。随着历史的推进,其他国家的移民也陆续踏上这片土地。德国路德教教徒、中国人、来自太平洋岛国的劳工以及英属印度殖民地的移民等,都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和人口结构做出了贡献。这些移民的历程并非都是顺利的。例如,淘金热时期的大量华人移民就遭受了当地人的排斥和暴力对待。而来自太平洋岛国的劳工,虽然为糖料作物种植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部分人是被迫来到澳大利亚的。这些招募劳工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突袭、绑架和杀戮。
尽管澳大利亚与美国同为英国殖民地,但二者脱离英国的方式却有所不同。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斩断了与英国之间的政治纽带,而澳大利亚则通过联邦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不同的方式也反映了两个国家在历史、文化和人口结构上的不同特点。
如今,澳大利亚正努力走向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族群的社会。尽管历史留下的伤痕依然存在,但许多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和土地权利。随着不同族群的融合和相互理解,澳大利亚正朝着更加包容和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澳大利亚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澳大利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从对原住民的不理解、歧视到逐渐的认识和尊重,从单一的英裔人口结构到多元族群的融合,澳大利亚正在不断前进。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独特的成长之路。在英国的支持下,英属澳大利亚殖民地获得了自治权,尽管这一进程历经曲折,但澳大利亚始终保持着与英国之间的深厚联系。英国赋予了其殖民地较大的自治空间,这一举措使得澳大利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实体。不同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情况,澳大利亚从未经历与英国之间的激烈冲突和独立战争。究其原因,一方面,英国对澳大利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因为相较于北美殖民地,澳大利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地理上的距离也是导致两者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航行距离的遥远使得英国无法有效管理并控制澳大利亚的事务。英国在对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殖民政策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对美洲殖民地的管理中,英国面临着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竞争和冲突,而在澳大利亚则相对更为宽松。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之间的松散联系也是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所致。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走向统一。尽管如此,澳大利亚的历史始终与英国紧密相连,英国对澳大利亚的影响贯穿始终。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如日本军事实力的增强以及周边国家的扩张,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开始寻求联合,最终在《澳大利亚联邦宪法》的指引下,于1901年正式成立统一的澳大利亚联邦。这部宪法体现了澳大利亚对英国王权的拥护和对英国的深厚感情。尽管澳大利亚在逐渐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但其始终铭记与英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和深厚联系。弗兰克·韦尔什在《澳大利亚史》中深入描绘了澳大利亚早期社群的面貌。他们共同接纳了一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法治、出版和言论自由、对个人自由的保障。作为日不落帝国的一部分,他们深感自豪,甚至对维多利亚女王本人也心怀仰慕。他们享受着由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派出的皇家海军的保护。
在移民政策上,澳大利亚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当时参与制宪讨论的澳大利亚人在许多议题上各执己见,但在将非白人排除在本国之外的决定上却保持意见一致。他们渴望见证澳大利亚成为同根同源的伟大白人的家园,以避开美国内战的种族纷争。于是,《移民控制法》应运而生,这一法令被所有政党一致通过,旨在确保澳大利亚的白人属性。该法令禁止某些特定人群移民至澳大利亚,并明确规定黑人与亚洲人不得进入澳大利亚,旨在维护澳大利亚的单一民族性,不混杂其他人种。
在同一时期,澳大利亚联邦还出现了其他观点,认为外来有色人种与澳大利亚的荒野并不兼容。他们坚信中国人无法达到澳大利亚几个世纪以来所传承的文明程度。甚至澳大利亚联邦的首位总理埃德蒙巴顿也持种族优越论观点,他认为某些种族无法与白人种族相提并论,后者是更低等的。
为了控制其他种族的移民流入,澳大利亚联邦采取了一种策略:要求进入澳大利亚的移民必须通过一项语言听写测试。这不是简单的英语测试,至于要考哪种欧洲语言,全凭首席移民官来决定。当来自英属殖民地马耳他岛的一整船劳工来到澳大利亚时,那些可能通过英语测试的劳工会收到进行荷兰语测试的指令,因为这样就为驱逐他们找到了正当理由。对于那些早前被准许进入澳大利亚的太平洋岛民、华人和印度人,澳大利亚联邦进行了遣返,只留下了两种专业技能人群:来自阿富汗的赶驼人和来自日本的潜水采珠人。尽管如此,我并不打算将澳大利亚人描绘成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因为当时世界上与澳大利亚持有相同种族观点的人广泛存在。主要的区别在于澳大利亚人将这种观点付诸于行动和移民政策之中。
二战结束以前,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紧紧围绕着英国的子民这一关键词进行建构。这种身份认同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对英国战争的热情参与。例如,在战争年代里他们曾派遣军队参与英国在苏丹和南非的战争。这些战争往往与他们的国家利益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们仍然毫不犹豫地支持英国的决定并为之付出巨大牺牲。当一战爆发时,英国对德宣战并未征询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意见。尽管如此,澳大利亚人毫不犹豫地支持英国的战争决定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资源派遣数量庞大的志愿兵赴战场作战维护英国的利益直至战争结束这也凸显了他们对英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共同利益的执着追求即使这意味着牺牲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山区小镇中心,矗立着刻着英勇牺牲的士兵姓名的纪念碑。这些纪念物见证了一战期间澳新军团对加利波利半岛的英勇战斗。这一战役,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为人所知的军事行动之一。
说起澳新军团在加利波利的登陆战,情感在澳大利亚人中激荡。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情感的寄托和国家的荣誉之战。年轻的澳大利亚男性,远离家乡,跨越半个地球,为母国英国而战。尽管后来英方领导层的决策失误导致巨大伤亡,但澳新军团依然坚守阵地。每年的4月25日,即澳新军团登陆的日子,被定为澳大利亚最重要且最富有感彩的国家节日。
对于非澳大利亚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种情感的和强度。为何在历史的这一天,澳大利亚人会庆祝一场如此惨烈的战斗?这场战役背后,体现了澳大利亚人的国家自豪感和忠诚。他们愿意为母国付出巨大牺牲,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深认同。他们不仅是澳大利亚人,更是忠诚的英国子民。
在澳大利亚的各山区小镇中心,一座座纪念碑矗立,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一战期间牺牲的士兵的姓名。这些纪念物见证了澳新军团在加利波利半岛的英勇战斗,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为人称颂的军事行动之一。
提及这场战役,澳大利亚人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动。年轻男子们远离家乡,跨越半个地球为母国英国而战,这样的情怀早已超越一场战斗的本身。每年的4月25日——澳新军团登陆的日子——被定为富有感彩的国家节日。这一节日不仅是对英勇牺牲的纪念,更是对忠诚与自豪的彰显。
直到五十多年后,在距离英军在新加坡投降的1942年已过去半个世纪的一场国会演讲中,时任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仍然对此耿耿于怀,言辞之间透露出强烈的怨恨。他对那场战争的经历记忆深刻,意识到澳大利亚需要自尊自爱,不再需要低声下气地讨好那个在关键时刻无法依靠的国家。这种转变反映了澳大利亚民众对二战经验的深刻反思。
二战给澳大利亚带来了两大教训。英国在战争中并未展现出足够的力量来保护澳大利亚的安全。相反,美国在澳大利亚设立了指挥部并部署了大量的军队来支持其国防。这证明了澳大利亚在战争中更多地依赖了美国的支持而非英国。第二个教训是二战使澳大利亚意识到亚洲地区的威胁近在咫尺。被日军俘虏的澳大利亚士兵在战俘营中遭受了残酷的对待,死亡率极高。这些经历使澳大利亚认识到亚洲地区的威胁不容忽视。这也引发了关于移民政策的思考。澳大利亚认识到自身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无法与邻国相比。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强大,需要引入更多的移民来增加人口基数和提高技术水平。此举鼓励了更多的欧洲移民前往澳大利亚,包括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家的移民,他们为澳大利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经济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种族主义的声音如亚瑟卡尔韦尔所领导的种族主义观念与这些积极的移民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也有移民政策决策者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允许那些在战争中留下的欧洲战俘留在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澳大利亚在二战后的社会变革和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二战的经验让澳大利亚意识到种族主义和歧视是不可取的应该拥抱多元文化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的社会。同时这也反映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对于人口和经济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与。在历史的长河中,金色头发的选择并非随意的,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澳大利亚,这片充满活力的大陆,见证了无数金色头发的男女的汇聚。这背后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跨越种族、文化和国界的交融传奇。
回溯到上世纪中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鼓励移民的时代。在二战后的重建时期,澳大利亚急需人才和劳动力,于是敞开了国门,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短短几年间,数十万移民如潮水般涌入这片年轻的土地。他们中的半数是英国人,有的是追寻梦想的青年,有的是寻求庇护的难民。他们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澳大利亚的种族构成,也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澳政策"逐渐受到质疑和削弱。亚洲移民开始踏足这片土地,带来了别样的风情和文化。今天,我们在布里斯班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亚洲餐厅的霓虹招牌,那是文化交融的最好见证。而这一切的变化,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军事保障的需要、亚洲政治格局的变化、贸易模式的转型以及移民自身的选择。
二战的经历让澳大利亚意识到,英国已不再是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强国。于是,与美国和新西兰的军事合作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与此亚洲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曾经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开始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这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贸易层面,英国曾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但随着种族主义偏见的逐渐克服,日本和美国的地位逐渐上升,英国的地位则日渐式微。这一切的变化,都在悄然影响着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关系。二战后的移民潮中,意大利人、希腊人等非英国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身份认同上的挑战。他们与澳大利亚本土的英国人之间,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身份认同。
英国的国家利益也在发生变化。昔日的英联邦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日益缩减,英国的贸易重心逐渐转向欧洲。这让澳大利亚感到不安,因为英国曾是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军事盟友。然而现实残酷:英国需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这往往与澳大利亚的利益发生冲突。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无疑加剧了这一冲突。关税壁垒、英联邦移民法案的出台,让澳大利亚人感到愤怒和失望。他们眼中的英国,不再是那个忠诚可靠的盟友,而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昔日情谊的国家。这种冲击是如此强烈,让人回想起二战时的艰难岁月。这些变迁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历史正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拥抱多元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在风雨中磨砺的澳大利亚身份转变之路
直到1972年,英国宣布将澳大利亚视为非本土族群,这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与侮辱。但历史总是由事件和人物推动的,这场宣告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的开始的到来。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澳大利亚走向独立的开始吗?或许,真正的改变并非从澳大利亚出发,而是从英国开始。英国主动松开了与英联邦其他成员国的纽带,意识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其核心利益所在。这一转变,使得澳大利亚先前与英国之间的种种联系逐渐变得模糊。
魏德伦总理的执政,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全面的身份转变。在短短的19天内,他废除了征兵制度、撤走了驻越士兵、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并禁止种族特征的队伍来访。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正式废除白澳政策。这一政策早已在悄然瓦解,最终在魏德伦的手中落下帷幕。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澳大利亚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从对英国的深深依赖和敬仰,到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独立价值和发展方向,澳大利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英国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的访问,从备受欢迎到热情骤减,反映了澳大利亚对英国的情感变化。与此澳大利亚也开始接纳更多的亚洲移民,他们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多元化的色彩。
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改变,澳大利亚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对澳大利亚司法终审权的取消,使澳大利亚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在文化层面,英式食物被国际化的美食所取代,这反映了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与此关于国家认同和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也在持续进行,涉及到货币、国歌和国旗等方面。澳大利亚在不断地和发展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从对英国的依赖到独立发展再到文化的多元化融合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澳大利亚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国家。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是一个民族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澳大利亚:历史的演变与未来的展望
每年的纪念活动,都是澳大利亚回顾自身历史、审视未来的重要时刻。对于国家而言,节日的纪念内容更是体现了国家的核心价值与认同。那么,澳大利亚最隆重的节日,是继续纪念加利波利登陆战的悲壮牺牲,还是应该转向纪念新几内亚的科科达小径上的英勇胜利呢?历史与现实交织,这个问题成为了澳大利亚人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与此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是否应该继续使用英国女王作为国家名义君主,还是走向共和政体?这一议题在澳大利亚也从未停止讨论。1999年的全民公投虽然以英国女王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告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赞成共和制的声音逐渐上升。亚裔在澳大利亚的崛起,无疑为这一议题增添了新的视角和动力。
澳大利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的历史。从最早期的欧洲移民,到逐渐形成的英联邦国家身份,再到如今的多元文化社会,澳大利亚的历史轨迹展示了其独特的成长路径。对于许多澳大利亚人来说,“白澳”政策的历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氛围。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今,澳大利亚的学校里,亚裔学生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半数,这预示着未来的澳大利亚将更加多元和融合。
那么,未来的澳大利亚会是什么样子呢?拥有宏观历史叙事能力的思想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作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作品荣获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的杰出学者,戴蒙德审视了人类不平等、文明演进等宏观议题。对于澳大利亚的未来,他可能会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加清晰的全貌。
南澳大利亚州的总督已经是一名越南裔移民,这是澳大利亚多元融合的一个缩影。而亚洲移民在总人口和议会中的占比不断上升的趋势,预示着未来的澳大利亚将有更多的亚裔领导人的出现。甚至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见证一位亚裔的澳大利亚总理的诞生。
澳大利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历史。无论是节日的纪念内容,还是政治体制的变化,都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对于自身身份的重新评估和认同。而未来的澳大利亚,将在多元融合和开放包容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