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弹弓开胶怎么办

生活趣事 2025-07-05 10:17www.198978.com天下奇闻怪事

刘柠与读库的不解之缘

今年六月二日,老六通过微信传来喜讯:“我们在南通的全新仓库已准备就绪,定于本周六即六月六日举办开业典礼,诚邀各位亲朋好友共襄盛举。”收到消息的我虽无法亲自到场,但深知这是库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老六对南通的情有独钟,让我深感欣慰。这个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长三角明珠,受到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的深刻影响,如今在全国地级市排名中位列第六,无疑为老六下此决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尽管我无法亲自出席开业典礼,但从各种媒体发布的视频和文字资料中,我看到了老六在南通仓库的激情与决心。他脚踏风火轮般的平衡车,手持麦克风,为来宾和读者导览,目光坚定。不久后,我收到了来自南通的读库礼包,内容丰富到令人惊叹。其中包括《读库》第一百零一期、艾莉设计的冷冰川墨刻作品明信片版合辑《江东江东》,以及一册记录日本制纸工厂灾后重建故事的新库本《以纸为桥》。

在随附于礼包中的信中,老六分享了他对这本小书与读库重生之间的微妙联系。他真正被感动的是,那家纸厂在纸媒微末之际的重建并非因市场前景光明,而是因有人需要。我想,老六对纸质出版物的坚持也是如此。他知道纸质书籍的命运可能不可预测,甚至面临萧条衰落,但他依然决定重建、恢复造纸,因为这个世界有人需要。读库的坚持亦如此。

读库的包装标准也是我所钦佩的。他们是最早确立自社包装标准的出版机构之一,经得起折腾,已不逊于日美亚马逊。多年来,我受赠和购买的读库本几乎无品相之虞。

愚钝的我直到第一百零一期刊物到手才意识到,《读库》已悄然走过了百期。对于一本刊物而言,百期是一个里程碑。读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作为MOOK的《读库》本身。在出版不景气的今天,读库风景独好,已成为一种现象级景观。

《读库》的创刊本身就是一个“现象级”事件。这与老六的个人气质和他的“卡里斯玛”有着密切关系。他是赤手空拳,以“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的热情和执着,在传统媒体和纸质出版开始下滑的背景下,撕开了一道口子,然后猛冲狂打,一路走到了今天。我至今仍保留着《读库》创刊的报刊报道。

老六是新闻系科班出身,擅长应对媒体。他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用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定义的读库体及其工艺标准,如“摆事实不讲道理”,“三有三不”原则等,都是读库范儿的叙事文本的特点。这个叙事不是新闻综述,也不是流水账,而是达到读库所要求的气味、浓度和容量。

关于《读库》的创刊时间和创刊号问题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2005.11.6”,另一种是“2006.2.6”。在库内和亲友团层面一般认为,2005年11月6日付梓的《DUKU0600》是试刊号而三个月后正式出版的《DUKU0601》才是创刊号。老六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精准的定位这使得《读库》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并不断成长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级存在。《读库》的“DUKU××00”系列解读

我曾是一个迟钝的读者,但在阅读《读库》的过程中逐渐摸清了规律。每年1月推出的前一年度《DUKU××00》号,实际上是正刊之外的非卖品,主要作为面向亲友团和常读者的福利,无偿赠送。这一系列的装帧规格与正刊相同,包括扉页、藏书票,但并无目录和版权页(唯一的例外是《DUKU0600》号)。其封面和书脊上也不打出版社名,看似只是印刷品。其内容多为编辑日志、编读互动、作者八卦和杂碎、插画、摄影等,有些直接选自老六的博客。这些文字更像是正刊文章制作过程中的边角料,因此更加原生态,透出真诚的焦虑,生动有趣。

随便翻开一本“00”系列,都能感受到那种溽热潮湿的时代空气。如在《DUKU0700》号上的《〈读库〉前期日记》一文中,老六记录了他与余世存的聊天,谈及关于重建价值评判系统的野心,以及关于产品的想法。这些日常对话,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细节和记忆。

2006年2月,《读库》的诞生是一个重要时刻。在将近十五年前,凭借一张三联书店的出货小票,我得以回忆那些日子。《读库》创刊时,封面和版权页上印着同心出版社。在那短暂的同心时代,“DUKU”系列发生了一些与我有关的故事。我记得“DUKU0603”号的出版过程颇为波折。最初计划于“2006.6.6”出版的一期,因为一些困难而推迟。老六在邮件中告诉我这些麻烦并请求我尽快完成文章的配图工作。那个时期的我午间不食,出书店门后直接前往凯宾斯基饭店的咖啡厅,在那里一边品尝着高质量的咖啡,一边期待着这本新书。当我拿到那本牛皮纸灰色的书时,我对其质朴豪放的风格、不装不作的态度以及硬核的内容印象深刻。

两种《DUKU0603》号及其目录中的文章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读库》的支持。在短暂的同心时代,《读库》经历了变化并继续发展。从“DUKU”系列的变迁到《读库》的诞生和发展,我看到了老六及其团队的坚持和努力。他们致力于打捞故事、留下时代的细节和记忆。尽管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热爱和追求。这就是我对《读库》的深刻印象和评价。每一次购读都让我收获满满,足以支撑我一路购读且每期买两本的理由。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他们的用心和匠心独运之处。《读库》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品读的书籍。

《读库》的“DUKU××00”系列是非卖品的福利,是正刊之外的一种补充。它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细节,展示了编辑团队的努力和对文字的热爱。每一次翻开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气息。《读库》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它的文字生动、内容深刻、细节丰富让人回味无穷。直至手持“0603”号样书,我方才大致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本,老六计划在此期刊发两篇文章,一篇是重文《一幅油画的缘起》,由画家李斌讲述其巨幅油画作品《人》背后的创作故事;另一篇则是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回忆,由报告文学作家张庆洲执笔。前者涉及复杂的艺术领域,后者则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计划在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之际,即7月随“0603”号进入主流书店。

事情的发展出乎预料。两篇文章最终未能如愿发表,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拙作和摄影师陈雄回忆指挥家李德伦的文章,成为了“备胎”。原编的“0603”号虽已走出印厂,却未曾上市,取而代之的是推迟了两个月的新编“0603”号。作为亲友团和作者的一员,我有幸获得了原编的样书。

2014年5月,我在深圳的一场讲座结束后,与朋友走进位于南山区的独立书店“我们书房”。店主王宝珍是一位资深库友,热爱书籍,也撰写书评。在她的店里,我“鉴定”了她的藏书,这里收藏的书籍之全让我惊叹,除了我的书房和《读库》编辑部,这里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完整的收藏。唯独缺少了原编“0603”号和一种读库版“梦二本”。

回到北京后,我把照片发给王宝珍,感受到了她通过微信传来的羡慕与遗憾。每当我摊开两本目录对比,再翻到扉页,看到原编上萧延中手绘藏书票下方,“DUKU0603”后面印着的一行数字“2006.6.6”,就仿佛能听到老六的一声叹息。错过十年一遇的三“6”同现,我却赶上了同心版《读库》的末班车。

不知是否因为原编“0603”号的缘故,从“0604”号开始,《读库》的合作出版社由同心社换到了新星社。

2008年秋,《新京报》书评周刊召集有关作者,在钱粮胡同32号的文化书咖开评书会。在这次聚会上,我端着咖啡杯站在窗边与止庵老师闲聊竹久梦二。老六突然出现,他依然穿着标志性的蓝色T恤,斜背着书包。他先是边听我们聊天边坐在边上,后来他从包里掏出一叠清样纸,与严歌苓交谈书稿相关事宜。严作家离开后,老六加入了我们的话题,他对竹久梦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询问了我一些问题。我对竹久梦二一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收藏,于是根据所知谈了自己的看法。老六当场约我撰稿,为《读库》写关于竹久梦二的文章。

当时我刚从外企辞职,职业转型之初我充满了激情,对竹久梦二这位大正期集大成艺术家有着深深的迷恋。文章写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初稿《竹久梦二寂寞的乡愁诗人》。在邮件中我发现自己在竹久梦二生日那天——9月16日接到了老六的电邮回复。他告诉我贺友直先生的书出来后要请我喝酒,并献上新书。之后我们邮件往来频繁,讨论编辑问题、图片以及丰子恺等。我的文章最终发表在“0902”号上,占据了三十五个页码。题目改为《乡愁诗人》,文首题记录了文中的一句话“颓废似乎是通向神的相反方向,其实是捷径”,这句话深得我心。

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一些反馈。在一段时间的文人饭局上,我经常被要求讲述竹久梦二的故事。后来我在《读库》文的基础上大幅扩写和编订,先后在新星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和台湾印刻文学出版公司出版了三种版本的梦二传。其中山东画报版的梦二传获得了著名装帧设计师王芳女士的设计奖项;台湾印刻版还被竹久梦二纪念馆作为中文世界出版的第一种梦二传记收藏。馆长太田昌子教授特意寄来明信片通知我。后来国内各出版机构纷纷推出梦二本,形成了一波“梦二热”,而《读库》可以说是这一出版现象的推手。

竹久梦二确实是对我人生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家。在山东画报版的《竹久梦二的世界》一书的跋文中我曾写道:“……梦二居然与我同一个生日(9月16日)。这有如神助的巧合让我更加接近这位东洋艺术家。”我对处女座的艺术家们深知艺术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关于竹久梦二我与库的渊源并未结束但后续故事将涉及《读库》的下一个时期在此先按下不表。有一次我与老六闲聊谈及我关注的另一个日本艺术家藤田嗣治的故事。早年藤田嗣治赴法留学,在巴黎的蒙帕纳斯与诸多艺术巨匠如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并肩创作,早已在“一战”前崭露头角。作为狭义巴黎画派中唯一的亚洲面孔,他的艺术生涯独具一格。老六对我的创作一直抱有极大的耐心和信任。

对于藤田嗣治的艺术人生,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曾多次前往东京观展、淘书、查资料。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确实经历了长时间的创作和磨砺。终于在老六的鼓励下,我在2012年5月初完成了这项任务,全文五万二千字,堪称一项巨大的工程。经过编辑的精心处理,《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一文最终在《读库》上发表,占据了近九十个页码,创下了该杂志的篇幅纪录。

那一期的《读库》扉页设计也别具匠心,印着杨以磊手绘的藏书票,是一头色彩斑斓的萌象。对于喜欢大象的我来说,这份礼物意义非凡。家中的各处,都有我收藏的各类大象艺术品,大到数十公斤,小到拇指大小,材质各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读库》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双月刊的MOOK杂志,还推出了书籍、NB(Notebook)、绘本、学童日课等多元化产品线,读者遍布全国。与传统的出版单位相比,《读库》的线下活动也是出了名的丰富,旨在回馈读者。老六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不仅亲自编辑每一篇文章,还亲自参与各种活动。

在《读库》创刊六周年之际,我受邀参加了多项活动。其中一次是在汉舍中国菜馆举行的大轰趴。当晚,老罗(永浩)现身,与老六进行了一场戏剧性的握手。老罗作为当时的热门人物,与老六的互动引发了全场爆笑。我还拍下了那一刻的照片,可惜由于数码文件管理不当,无法找回。

后来的《读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场地也升级到了朝阳九剧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地。老六与柴姑娘、白岩松的对谈总是充满气场,每次都像是一个媒体事件。而我参加的活动,无论是印刷品还是小小的明信片、请柬,我都会妥善保留,多年过去仍然完好如初。

尽管知道《读库》团队已经初具规模,但至少在那个时候,老六仍然事必躬亲,亲自编辑每一篇文章,亲自寄书给我。他的敬业精神和深厚情感都融入在了每一个细节之中。对于这样的团队和领袖,我深感敬佩和感激。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早年,每当收到寄自曙光花园的印刷品,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他手持购物袋,在邮局柜台前,费力地填着单子,口中可能还蹦出诸如“胼手胝足”“踔厉奋发”一类的高大词汇。老六的形象在我心中瞬间变得无比高大,充满了励志的力量。

说到日本的资生堂,旗下有一本著名的时尚文化杂志《花椿》(HANATSUBAKI),自1924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甚至推出了中文版。该杂志的掌门人樋口昌树曾有一句名言:“有些美,只有纸张才能呈现。”虽然我和老六未曾深入交流过这一观点,但我深知他是深谙此道的。

老六,这位资深出版人,在创办读库后,经历了初期的动荡和调整,顺应网络化潮流构筑了自己的网购平台,稳固了读者群,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他的出版理想并未因此止步。实际上,按照每期二十万字的印刷量计算,一年下来的文章便有一百二十万字。这些文字,大多为有一定容量的非虚构叙事文本,极易被转化为单行本。对于库存中尚未发表或暂时无法发表的文字来说,更是如此。面对国内外的出版环境,老六内心自然会有所想法。在日本,综合志《文艺春秋》背后是文艺春秋社,其上连载的作品大多由该社推出单行本。同样,曾经的月刊《现代》和后来的非虚构MOOK《g²》也有强大的出版社支持。MOOK这种形态介于媒体与出版之间,而出版则是对MOOK内容的深耕和完成。

至于读库的转型,我并不确切知道具体是在哪一年从单纯的库志时代转型到志本并重。但我能感受到中间有一个过渡期,那时的过渡产品如NB和一些完美再现纸本之美的复刻本以及精印刷品等,都是老六在满足自己作为“印刷控”的爱好为后来的库本时代所做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夯实了基础、扩大了粉丝层,还客观上做了很多文化抢救的工作。比如对贺友直、张守义等文化职人的开发,便具有这种性质。

笔记本这一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廉价消费品,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是日常用品,无人关注其品牌和设计。读库整合自身的出版资源,将其创意化、品牌化。在老六粉丝和读者效应的双重加持下,DUKU-NB一时间成为小资标配、酷娃必携。在我看来,库版NB和单向空间的单向历,未来必将成为成功的创意案例,被写入中国设计史,成为类似于日本的手账、大学笔记本那样的长销不衰的文创产品。

我本人也是DUKU-NB的收藏者。最早的几种NB均为精品,如吴兴文老师的《比亚兹莱的异色世界》,贺友直老先生的《纸上做戏》,张守义老先生的外国文学卷首绘和插绘,以及冷冰川先生的墨刻绘等。其中一册上还有老六的题款签名。尤其是冷冰川NB的两种版本,最能体现库版印刷的品质,纤毫毕现。直到不久前,我还购买了一种库版NB——《丰氏书影——作为书籍设计家的丰子恺》,这是我研究丰氏装帧的重要资料。

别以为老六的创意、印刷冒险仅止于NB,那些还不足以满足他的印刷控、装帧控的贪欲。检查我手中的收藏品,可以对库本的出版轨迹有个大致的了解。虽然极其粗线条且挂一漏万,但这只是私家记忆版,希望能为未来库史研究抛砖引玉。

比如2010年,读库再版了挪威漫画家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图文自传《童年与故乡》。这本书原版为德文版,文化生活出版社曾出版过一版。库版恢复了德文原版的版式。同年,读库还修复了一套民国老课本《共和国教科书》,作为“读库·老课本丛书”刊行。这套老课本实际上是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采用传统线装工艺,完美再现了民国范儿。类似的尝试还有库版的《护生画集》,以新加坡六集版为蓝本精心复刻而成。那套书我亲自下单购买后,“忍痛”送给了日本画家泽野公先生作为对他多年来对我的支持的感谢礼物。这些成功的尝试使得老六更加坚定了他的出版理念和方向。,使他不断并努力为读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读库》版经典书籍与特装本系列

新星出版社自2011年以来,推出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读库》版书籍,其中不乏大开本特装本,如《多雷插图堂吉诃德》和《佩文斋耕织图》等。这些书籍不仅是文字与艺术的结合,更是印刷工艺与装帧艺术的巅峰之作。

以《多雷插图堂吉诃德》为例,这部八开本的书籍融合了纸张的质感和手感于视觉文本中,简直是堂吉诃德画传的艺术呈现。更值得一提的是,《佩文斋耕织图》的复刻,依母本明治二十五年付梓的日本东阳堂石印本原寸复刻,内收康熙三十五年御制序,每一页都展现了焦秉贞所绘的耕图、织图,并附有雍正帝和康熙帝的诗作,堪称艺术品中的瑰宝。

读库的特装本系列不仅令人在视觉上获得极大的享受,更在文化传承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佛》的翻拍与刊行,以及对竹久梦二手绘册页的复刻,都充分展示了读库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进,读库在成立十年前后逐渐走上了一条扎实稳健的发展道路。在选题上更趋于公共性,更接地气;版式上也更加舒适,对图片版权处理更加规范。特别是开本的设计,已经沉淀为几种主流形态,并基本定型化,甚至不无引领潮流、成为新标准的态势。

读库的书籍不仅仅是阅读的材料,更是艺术品、文化的载体。每一页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译者的智慧、印刷工的技艺和装帧师的匠心。无论是《多雷插图堂吉诃德》的精致印刷,还是竹久梦二手绘册页的复刻,都展现了读库对于出版品质的极致追求。

对于喜欢艺术、历史、文化的人来说,读库的书籍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宝藏。它们不仅仅是书籍,更是艺术品、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每一本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感慨系之。

读库的书籍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不仅仅是书,更是艺术品、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对于喜欢阅读的人,还是喜欢艺术的人,读库的书籍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体验到艺术的震撼。这样的书籍,值得每一个人去珍藏、去品味。

对于未来,我坚信读库将继续秉承其出版理念,推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期待着读库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惊喜和感动,让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这样的出版机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和支持。在业界,对于库本的认知度正日益加深,这已然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说到库本的几种主流开本,标准三十二开的圆脊精装函套系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这一书型的定型与确立,背后经历了一番细致的磨合。以十七世纪英国传记作家艾萨克·沃尔顿所著的《钓客清话》为开端,这本被誉为垂钓者“圣经”的书籍,风靡了三个世纪。其逸趣横生的内容与超有名铜板插绘相结合,使得缪哲先生的精妙迻译被誉为“译者必读”。尤其书中佳句如“宁作个有礼、有节、有度的穷钓手,也不做浑浑噩噩的醉君王”,让人回味无穷。

2014年4月,库曾推出了一版特装本《钓客清话》。这个版本的装帧设计独具匠心,特别是函套的制作,不仅做工精细,还颇具人性化,书脊侧的自然弧度设计,使得抽取书籍更为便捷。夹在扉页的一张卡片上印有“依版画编号,本书为105号,由刘柠收藏”,为书籍增添了独特的版本价值。尽管作为初期产品,印装工艺存在一些微小瑕疵,但这并不妨碍其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库本的华丽家族逐渐壮大。从《钓客清话》同年出版的果尔达·梅厄夫人自传《我的一生》开始,库本国便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华丽版本。这些版本的精装工艺不断提升,从函套上的书名和logo印刷,到书与函套之间空隙的公差管理,再到内置式书签丝带和纸书签等细节,都展现出了高水准的制作工艺。

除了这些华丽的版本,库本文库系列更是贴心可人。这些小开本的设计介于新书与文库之间,规格多样且尚未统一。既有从日本引进的标准文库,如MUJI文库系列,也有接近新书规格的作品,如王南的“建筑史诗”系列。更多被称为“文库”的库本,是读库自创的小开规格,如《教养之托付》《嵇康之死》《乌托邦年代》等。这些小开本库本正逐渐兴起,势头强劲,大有蔚然成林之势。

转眼间,《读库》已走过百期,历经近十五载。如今两茬库娃遍布全国,机场、地铁随处可遇库志库本。本土书业和小资读者已难以想象没有库的日子。我虽不能说是读库发展的全程见证者,但从同心版到新星版,从纯库志期到志本并重的今天,每个时期都与库有着紧密的联系。能与自身职业转型的轨迹相重合,真是有种置身于文化共同体的归属感,倍感荣耀。能够在库写作,不仅享有作者待遇,还能蹭库本福利,天下还有比这更爽的事儿么?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张亮亮

如此丰富的库本种类和精美的装帧设计,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也让人们对库本的发展充满期待。从初期的摸索到如今的成熟,库本已经逐渐成为了出版界的一股新势力。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库本将继续引领出版潮流,为读者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上一篇:73年生肖牛人注定有二婚吗-和谁最般配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98978.com 奇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轶事,奇谋网,奇闻异事,世界奇闻怪事,天下奇闻怪事大全,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