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铁检:督促行政机关加强物流企业监管
原标题:假药流通漏洞:快递员明知故犯,检察机关介入促整改
本报报道(记者林中明):在现今社会中,销售假药现象仍然严重,且出现物流环节的监管漏洞。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近日在处理一起销售假药损害公益案件时,揭露了一个重大漏洞——某些物流企业未对寄件人进行必要查验,使得假药得以通过物流渠道流通。该案件不仅涉及销售假药的违法行为,更凸显了物流行业的责任与监管问题。
在2020年5月办理的一起案件中,杨某与金某联手销售假药,涉案金额高达2.5万余元。值得注意的是,金某作为快递员,在明知杨某销售的是假药的情况下,仍然帮助其进行收货、发货及提供保管服务。更令人震惊的是,该物流企业在收寄件过程中未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这无疑为假药流通提供了可乘之机。
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在打击销售假药违法行为的积极与相关企业沟通,收集证据,并对全国此类案件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此类假药交易大多通过这家存在问题的物流企业进行快递运送。针对这一问题,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积极采取行动,与邮政管理局、交通委、道路运输管理局等相关单位举行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邮政机关被要求加强日常监管力度,交通执法机关则开展调查取证工作,依法对相关运输经营者进行处罚。道路运输管理机关也需督促物流企业加强内部运输业务管理。涉案物流企业的上海总部受到了约谈,责令其整改内部流程,堵塞漏洞。
考虑到该案中物流企业总部在上海,而案发地的分公司位于哈尔滨,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与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协作,将案件移交给黑龙江省邮政管理局。最终,哈尔滨市邮政管理局对该物流分公司依法作出停业整顿30天的行政处罚。
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销售假药的严重问题,更凸显了物流行业在其中的角色与责任。检察机关的介入,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和整改,从而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也提醒广大市民在购买药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提高警惕,避免购买到假药。希望相关物流企业能深刻吸取教训,加强内部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