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喜:高校取消编制后管理不能放松
近日,相关部委官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透露,今年将重点推进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针对高校和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相关影响进行深入探讨。这一消息来源于1月26日的《中国经济周刊》。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编制创新改革成为了焦点。其中,最核心的思路是逐步将高校和公立医院从编制管理中解放出来。对于高校而言,取消编制管理意味着国家将不再按照人头编制进行财政拨款,从而减轻财政负担,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取消编制管理并不意味着对高校的管理可以松懈。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其发展关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国家对高校的管理必须更加严格,以法律为基础进行宏观的调控和引导。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到教师职称评审、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发放等各个方面,高校都必须自觉接受的监督管理。
尽管国家不再对高校的编制进行统一管理,但高校内部仍然需要编制管理。取消编制管理并不意味着混乱,反而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所言,“可以对事业单位取消编制管理,但高校内部的编制管理不可或缺,否则会失去基本的规范。”
对于高校的编外人员来说,取消编制管理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编内与编外人员的待遇差别将逐渐消失,实现同工同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取消编制管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高校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扶助。那么,取消编制管理后,国家是否还会对高校进行财政拨款?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质和平等权利?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而高校编制管理的改革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一改革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积极应对。我们也期待这一改革能够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