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了报仇投降张献忠,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上的张献忠,其名声一度颇为不佳,仿佛如麻的恶魔,其带领的农民军也在历史的尘埃中被污名化。深入其背后的原因,除了张献忠自身的决策与行为,还有许多投降他的官员,他们的品行恶劣,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张献忠的农民军之所以能建立大西政权并定都成都,必然有其符合农民阶级利益的政策。但政权的失败,往往源于失去人心。张献忠接受的明朝投降官员中,大多为目光短浅、残害百姓之徒,他们自然为政权的长治久安留下隐患。其中,史可敬便是典型代表。
史可敬,长沙人士,曾考中明朝官职,被任命为给事中。但在父亲去世后,他辞官守丧,回到家乡。史可敬并未因此收敛,反而鱼肉乡里,乡亲对他恨之入骨,甚至有些激进的乡民毁其祖产。面对这样的仇恨,史可敬选择投降张献忠,获取更大的权力进行报复。他在张献忠的农民军中担任要职,负责镇守常德等地。他假公济私,横征暴敛,越货,疯狂报复老百姓,使常德百姓深受其害。
当张献忠兵败逃走,常德等地被明朝军队收复时,史可敬来不及逃跑便被当地的士绅捆绑献给明朝军队。史可敬在写给张献忠的书信中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他在信中为张献忠出谋划策,如策划夺取沅、靖等地的军事建议,甚至称呼张献忠为陛下,呼吁建立新朝。这些书信揭示了他获取更多权力的企图。
当地官员看到这些证据后,对史可敬严惩不贷,打他七十军棍并投入靖州监狱等待处死。在那个农民起义频发的时代,像史可敬这样只想升官发财、鱼肉百姓的官员,即便投降农民军也难免迎接罪恶的审判。史可敬的死不仅不可惜,反而成为张献忠兵败灭亡的一个缩影。张献忠对投降的官员没有进行有效的筛选,甚至拒绝高级知识分子的投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的最终败亡。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政权的兴衰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与行为,更与下属官员的品行、能力息息相关。只有真正做到选拔贤能、惩恶扬善,才能确保政权的稳固与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