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
随着世界气温逐渐降低,我们迎来了乱穿衣的季节。在这个时节,人们常常纠结于究竟该捂还是该脱。专家们特别强调,有三个重点部位需要我们特别重视并加强保护——腹部、背部和脚部。那么,如何在这个季节做到科学合理的“捂”呢?
据徐汇传统医学理念,春捂是指在春季气温刚刚回暖时,人们不应过早脱去棉衣。这样做是为了让身体的产热和散热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相适应,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药王孙思邈也曾告诫我们,秋季不可穿得过于单薄,否则容易引发伤寒、霍乱等疾病。
专家指出,在秋季,人体的毛孔逐渐从闭锁状态舒张开来。而秋季常常风大,从中医角度看,风是百病之长,容易侵入人体。秋季气温波动较大,如果过早脱掉厚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菌会趁机侵袭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春季传染病。
春捂的意义更多在于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专家建议,在立春后至少应该捂15天左右。当气温低于15℃时,要继续注意保暖;当气温高于15℃时,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衣物。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如果捂的时候没有出现口干咽燥、冒汗等症状,即使气温达到或高于15℃,也不必急于减衣物;相反,如果感到捂出了汗,即使气温未达到15℃,也应该考虑适当减少衣物。
那么,何时结束春捂呢?专家认为,如果气温在15℃以上的天气持续7天以上,就可以考虑结束春捂了。春捂并不是让人穿更多的衣服,而是应该以人体感受到温暖为主。不要认为春捂必须要捂出汗来,因为出汗反而会损伤阳气。秋裤、袜子等保暖物品不要过早减少,因为身体下部受凉后,阳气无法升腾。
在这个乱穿衣的季节里,我们应该注重科学养生,既要适应气温的变化,又要保护身体的重点部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