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是古老而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清代的史料中就有记载。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及地方民族史资料显示,柯尔克孜人的祖先在清顺治年间从现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自西向东迁移至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并编入旗人队伍,享受旗人待遇直至清末。现今黑龙江省富裕县的居民多为他们的后裔。
这个民族自称柯尔克孜族,在我国汉文史书中,其名称曾多变,如“鬲昆”、“隔昆”、“坚昆”等。在清代,他们被称为“布鲁特”。这个民族迁入黑龙江后,被当地人称为“厄鲁特”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确认为吉尔吉斯族,1960年更名为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祖先最初是一个互不统辖的游牧部落,不隶属于任何政权。在唐代,他们被称为黠戛斯,并在结骨地区设立了坚昆都督府。回纥西迁之后,黠戛斯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部落,并建立了黠戛斯汗国,实际控制着我国北方的广大土地。
在辽、北宋时期,黠戛斯又称为辖戛斯,受到辽的统治。而在天山南北和帕米尔的黠戛斯则与其他部落组建了喀拉汗王朝。到了元代,吉利吉思(即辖戛斯)隶属于岭北行省,占据了益兰州、歉州等地。
清代以来,吉利吉思被称为乞尔吉斯,受辖于蒙古瓦剌部。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和天山山区的被称为东布鲁特,而居住在乌恰县、阿克陶县以及帕米尔高原及以西地区的则被称为西布鲁特。由于沙俄对西北边疆的扩张,清代大部分布鲁特人居住区被沙俄占领,仅有三分之一的布鲁特人留在我国领土上。
随着1949年新疆的和平解放和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成立,柯尔克孜族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个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经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古老传统、历史和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一民族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作为吉尔吉斯族的祖先之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