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超前卖歌 这么对待歌迷权益真挺菜
在当下的音乐产业中,一种新型的售卖方式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种以专辑形式售卖的音乐产品,实际上只有数支甚至一支歌曲真正完成,其余的作品交付日期却悬而未决,仅仅留下一句“请静候佳音”。这种“超前卖歌”的方式,虽然看似是一种快速赚取现金的手段,但其合法性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在饭圈整治风暴中,这一问题被凸显出来。以蔡徐坤的新专辑《迷》为例,虽然卖出了8000万的业绩,但四个月后仍有部分歌曲未发布。媒体报道后,紧急上线了部分歌曲,但仍然有部分粉丝感到被“赊歌”对待。
消费者的权益在这一过程中被严重忽视。消费者一次性支付了整张专辑的费用,但明星交付歌曲的时间却变得不确定。虽然专辑介绍中可能有“购买提醒”,但实际上这些提醒往往是在事后才添加,缺乏真实性和公信力。这种分批交付的方式让粉丝们感到被欺骗,就像是预购了期房,但交付日期却一直拖延。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种商业行为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即使是粉丝行为,消费行为也受到民法典和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的规制。按照民法典合同编的规定,标的交付方式、交付时间和价格都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连基本的交付时间都不能确定,那么可以认为合同的要约并不成立。
娱乐产业一方不能利用格式条款的优势,单方面规定交付日期不确定,又在专辑封面上不做明显提示,这实际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如果法院认定这种格式条款剥夺了消费者主要权益,造成重大不公平,是可以被撤销的。
与海外音乐产业的分批采购、分批发布相比,国内一些音乐产品的吃相显然过于难看。一次性收取消费者整张专辑的费用,然后随心所欲地发布单曲,甚至不需要在合同中约定,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娱乐产业应该审时度势,回归正道。那些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形式必须及时革新。粉丝们也应该提高警惕,不被明星的营销手段所蒙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音乐产业才能健康发展,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优质的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