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撒灯什么意思 供奉各路神仙
元宵佳节:撒灯的传统与深情
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远,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喜庆氛围的节日——元宵佳节。这一天,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热闹氛围,让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传承。其中,撒灯的传统习俗尤为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内蒙古赤峰的我的老家,这一习俗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撒灯习俗源远流长,每年从正月十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其中,正月十四撒灯称之为“人灯”,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正月十五撒灯称之为“神灯”,人们以此敬奉各路神仙,表达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正月十六撒灯则称之为“鬼灯”,据说可以为逝去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撒灯的具体流程也充满了仪式感。人们将小米米糠炒熟,用煤油浸透,然后取一块报纸裁成豆腐块大小,把浸了油的米糠放在纸中央,将四个纸角攒起来,用力一拧,一盏灯便大功告成。为了便捷,人们也用浸过煤油的玉米芯、松果等材料制作灯盏。随后,成千上万盏这样精心制作的小灯被抬着,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只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都要敬上一两盏灯,烧上纸钱,以表达心中的愿望和敬意。
关于撒灯花,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为了避免瘟疫、驱赶祟鬼,祈求平安吉祥;第二种则是为了为逝去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据说,逝去的亲人在元宵节晚上才能回来看看自己的亲人。活着的人为他们放上灯花点燃,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这种深情厚意的传统习俗,只是亲人之间因为思念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元宵节撒灯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延伸。在这一天,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间真情,共同庆祝这个充满喜庆和欢乐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