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直到20世纪还有人在树叶上写字
印度,这个国度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恒河、神牛、宝莱坞,以及诗人泰戈尔和医生柯棣华等。我们知道他们的人口和软件产业,但除此之外,印度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让我们不禁好奇,他们的文字和书写方式是如何呈现的呢?为何直到20世纪上半叶,印度的棕榈叶写本才逐渐消失?让我们一同跟随法兰西学院院士Pierre-Sylvain FILLIOZAT教授的脚步,探寻印度的写本遗产。
作为系列讲座的开端,教授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带来了一场关于印度写本遗产的报告。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还将携夫人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带来另外三场关于印度古文献学的精彩讲演。
古印度人对知识的崇敬可谓深入。他们的知识传授有三种主要方式:妙音天女神授、口头传授和写本传授。妙音天女被视为赐予各种智慧及文艺天分的本尊,对于从事艺术、文学、书法等工作者而言,修持此法门会得到极大的帮助。在印度和西藏的梵文学习者中,这一法门备受推崇。即使随着写本的出现,口头传授仍然盛行,尤其是针对长篇文本。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就是通过口头传授得以保存下来的。而对于写本,许多印度人给予无上的崇敬,尤其是婆罗门阶层和传统梵文家。
印度人对任何形式的文字都予以尊重,对与宗教相关的文字更是恭敬,这种尊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演变成了宗教崇拜。据FILLIOZAT教授介绍,锡克教教徒对宗教经典《本初经》的崇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幅图中,人物手持棕榈叶,对放置在架上的写本进行膜拜。这幅图还展示了印度人保存写本的方式:他们不是将写本保存在书架上,而是悬挂在空气中以避免虫蛀。在阅读《罗摩衍那》时,印度人会进行许多仪式,如开始时要向这本书的写本或印本进行礼拜。在敬神的节日里,与神灵相关的文本会被放置在神像前接受供奉。而在印度南部,赠送《罗摩衍那》写本成为表达心意的方式,这一风俗使得泰米尔纳德邦的许多婆罗门家族保存了众多《罗摩衍那》写本。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