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路收费信息公开化规范化
在交通部2015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收费公路改革”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明确表达了坚持“路者付费”原则的决心,并指出未来的收费公路将主要以高速公路为主。这一官方回应,无疑将高速收费问题置于舆论的焦点。
我们常说,“想致富,先修路”。回顾历史,收费公路政策在资金短缺的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不仅缓解了的财政压力,还促进了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我们今天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如何确保这些收费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利益最大化呢?
高速公路收费的依据,归根结底是建设与维护这条公路的巨大投入。近期“高速延期收费”引发的轩然大波,反映出公众对于收费延期的疑惑与不满。公众不解的是,为何在临近收费到期之时突然宣布延期?为何一些地方的延期理由总是与财政亏空、入不敷出等理由不谋而合?这些出尔反尔的决策方式,是否遵守了相关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地方的收费款项被挪用、大量资金闲置并未用于还贷,甚至被挪用于其他非公路建设项目。审计署对18个省份的高速收费专项审计揭露了这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透明。公众对于高速公路的收费去向一无所知,多少用于养路、多少用于修路,这些都是一笔笔糊涂账。如果收费去向始终无法得到明确回应,各种挪用公款的新闻层出不穷,那么公众的猜疑只会越来越严重。只有让公众了解每一笔费用的真实去向,包括收取多少、如何收取、收取多长时间等详细信息,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为此,交通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新闻发言人表示,将努力推动“收费公路信息公开制度化、规范化”,这是未来的努力方向。公开才有公信,透明才有清明。高速收费也应如此。让公众了解每一笔费用的去向,是消除猜疑、实现和谐共处的关键。只有这样,高速收费才能找到最大的公约数,赢得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