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大小的巨型天体与地球相撞形成月球
在太阳系诞生的初期,距今约1.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巨大天体撞上了地球,引发了一场宇宙规模的岩屑风暴。这场风暴中,无数岩石和碎片被抛入太空,最终这些碎片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凝结成了月球。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的报道,近三十年来,行星学家们对月球起源的这种解释颇为认同,但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那就是当比较地球和月球的同位素组成时,这种解释似乎并不完全站得住脚。简单来说,地球和月球的“地质指纹”太相似了。
我们曾认为,月球携带的应该是名为“忒伊亚”的天体的同位素指纹。因为“忒伊亚”来自太阳系的其它地方,它的同位素指纹理应和早期的地球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新的研究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支科学家团队,他们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他们专注于研究月球和地球中都存在的一种钨的同位素,成功地将月球形成的公认模型与两个天体之间惊人的同位素指纹相似性结合起来。
他们的研究表明,“忒伊亚”撞击地球的力度极大,产生的岩屑团在形成月球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充分的混合。这一重要的研究报告已在《自然》周刊网络版上发表。马里兰大学的地质学教授理查德·沃克指出:“问题在于,地球和月球的同位素指纹非常相似,这表明它们是由太阳系早期聚集的相同物质构成的。这与人们的预期相反,因为创造月球的那个巨大天体应该与地球截然不同。”
近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地球和月球相似的指纹。一种理论是撞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与地球充分混合的岩屑团,然后凝结成月球。另一种可能是巧合,“忒伊亚”与年轻的地球拥有相似的同位素构成。还有一种理论是月球主要由地球物质而非“忒伊亚”物质构成,尽管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撞击类型。这些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神秘联系,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好奇和欲望,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宇宙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